“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9篇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9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收稿日期: 2021-04-05作者简介:王启俊(1974—),安徽六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和汉语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9篇,供大家参考。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9篇

篇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日期:

 2021 - 04 - 05作者简介:王启俊( 1974 —),安徽六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研究项目:

 2019年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理性维度下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培育研究”(项目号:Azcj040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重点项目“‘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培养与实践”(项目号:

 2019JYXM003 )。第23卷   第2期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 23No. 22021年6月Journal of Wu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un. , 2021职业院校“工匠之师”培养的诉求、价值及路径王启俊(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238000 )摘要: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过程,离不开对“工匠之师”的培养。

 2017年,李克强总理便对“工匠之师”的内涵、任务和使命作了诠释和解读。“工匠之师”的提出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产学研教结合的必然趋势。它体现了德艺双馨的价值表征、至善至美的价值追求和敬业乐业的价值传递。可以从制度建设、师德建设、优化培养模式、强化“互联网+ ”培育功能和恰当使用兼职教师等多渠道,着手培育工匠之师。关键词:工匠之师;培养;诉求;价值;路径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 - 1114 (2021 )

 02 - 0063 - 05Appeal , Value and Path of Training “ Craftsman's Teachers ” in Vocational InstitutesWANG QijunAbstract :

 Cultivation of “ craftsman's teachers ” is indispensible for China to grow from a manufacturer of quantity  to that ofquality. In 2017 , Premier Li Keqiang  explained and interpreted the connotation ,responsibilities and missions of “ craftsman'steacher ” .The proposal of this term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manufactur -ing industry , and also an inevitable trend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ia , research and education.It embodies the valuerepresentation of virtue and art , the value pursuit of extreme perfection and beauty , the value transmission of dedication andwillingness to work.Craftsman ’ s teachers can be cultivated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 such as system construction , teacher ’s ethics construction , optimization of training  modes , strengthening  training  function of “ Internet Plus ”, and proper employ -ment of part - time teachers.Key words :

 craftsman's teachers ; cultivation ; appeal ; value ; path   人民日报于2020年12月11日刊登了习近平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的致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1 ] 在国家层面制造业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智造强国”的迈进过程中,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需求极为迫切。这类人才群体中既需要爱岗、奉献、精业、创新的一线操作人员,也更需要培育这些一线人员的同样品质、数量众多的师傅,或称之为“工匠之师”的职业院校的老师和企业的师傅。一、工匠之师提出的现代语境及其内涵2019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等四部门专门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具体措施。[ 2 ] 在这些文件中,对职业院校教师的称谓有着不同的变化,从“双职称型”“双融合型”到“双师型”“工匠之师”等,在这些职业话语体系中,称谓的变化,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师这个群体认知越来越实际,期望值越来越高。2017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慰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师生,赞誉师生是培养工匠的“工匠之师”,既像普通老师一样传授职业之技,又像敬业的师傅一样传承工匠之魂,修炼匠心、格物致知,铸就了中国制造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服务国家与社会,成为“中国制造”卓越雕塑师。就此,·3 6·

 “工匠之师”的概念和称谓遂进入职业研究领域和公众视野。[ 3 ] 李克强总理简约地对“工匠之师”的内涵、任务和使命作了诠释和解读。工匠之师,一是要符合 “四有”好老师的共性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4 ] ;二是集师傅与老师于一身,既拥有所授专业课程的技术技能和行业职业精神,又会运用一般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既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又是“卓越雕塑师”,是“专业性”“职业性”“人文性”的统一。工匠之师,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在学校或企业内培育工匠之才的老师,既可指学习生涯遇到的所有老师和师傅,也可指某个特定技艺给与授课的老师和师傅。广义上理解的工匠之师是指具备了“工匠精神”的老师,而“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一种价 值理 念,体 现 在 职 业 道 德 (精 神 之本)、职业技能(精神之基)和职业素养(精神之魂)三个方面。[ 5 ] 工匠精神是人类生产劳动内生的精神品质,工匠精神是卓越的职业能力、深厚的职业素养、集 真善 美于 一 体 的 职 业 信 仰 三 个 方 面 的统一。二、工匠之师培育的时代诉求(一)“工匠之师”的提出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满足现实的各类需求的“承载体”。

 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19. 8% ,超越美国的19. 6% ,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第一大国。此后至今,仍然蝉联第一,但中国制造业整体上说并没有效率优势。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2017年“首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上分析指出,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只相当于德国的24. 8% 、日本的21.3% 和美国的 19. 8% 。[ 6 ] 这种低效率发展方式必须有所改变。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价值链中,我国制造业处于所谓的“微笑曲线”( Smiling Curve )中低端,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组装、加工、制造等生产环节上,而对附加值较高的品牌研发、设计、售后方面竞争乏力,缺少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和标志性的品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便快速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企业间的竞争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创新效率的竞争,物质资源配置随之调整。[ 7 ] 在这转向过程中,技术人才起了关键的作用。(二)“工匠之师”的培养是产学研教结合的必然趋势产学研教的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的客观需要和基本形态,也是职业教育性质的整体的外在表征。

 2014年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 - 2020年)》文件,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建设目标。但从宏观层面来看,教育系统按着惯性有条不紊的运行着,从教育理念、专业设置等方面针对性的改变效果并不理想,而产业系统对技能型尤其是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求人倍率”却高居不下,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高居不下,成为一时难以化解的民生问题。这说明教育系统的人才供给与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出现了结构性“错位”,积极的有效的人才供需互动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需要“工匠之师”进入到职业教育系统,力所能及去修正这个“错位”。从中观层面来看,“政府主导型”校企合作程度不高,表现为“学校热、企业冷”。学校的天职是培育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完成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而企业关注的生存价值和核心利益是盈利和利润,更看中的是项目合作、技术合作和资金合作,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参与办学的途径较为单一,大多只是提供实习实训场地与岗位、提供专业岗位的仪器设备等,企业参与育人的内生动力不足,“校企合作”有形式化、表层化倾向。这时从需要从制度与法律、机制与体制等多方面对校企合作加以协调规范。这时需要“工匠之师”进入职业教育系统,充实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从微观层面来看,校企合作时都强调校企“双主体”育人,但企业主体尤其是生产技术骨干参与教育和教学的途径并不通畅。在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团队建设、培训模式等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涉足不多,尤其是教材编写、教学计划设置方面较为被动;另外对技术人员的身份认同、待遇方面存在偏差等,短时间难以解决,这时亟需“工匠之师”直接进入职业教育系统,以弥补职业院校教学一线师资的不足。三、工匠之师培育的价值维度“工匠之师”一肩二任,肩负着“继往”和“开来”双重责任。我国古代工匠如鲁班、李春、黄道婆等以其独具匠心的工艺在木匠、桥梁和纺织业方面做出了灿烂业绩,改善和丰富了古代百姓的·4 6·王启俊/职业院校“工匠之师”培养的诉求、价值及路径

 生活。当代中国涌现出来的以胡双钱、管延安、李世峰、陈薇等代表的大国工匠团队,对我国航空、航海、高端电子、疫苗等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他们在科技发展史上留下英名。德艺双馨、至善至美、敬业乐业、知行合一的工匠精神是“工匠之师”培育的应有之义。工匠之师的价值维度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讨论:德艺双馨的价值表征、至善至美的价值追求、敬业乐业的价值传递和知行合一的价值实现。(一)德艺双馨的价值表征“属于 21 世纪的新工匠,应该懂得关心他人,知道感恩,能为别人着想……也就是拥有一流人品的人。”[ 8 ] 这是日本企业家秋山利辉的评论。作为卓越的匠师道德品质与技艺应该兼修的。我国古代典籍《尚书·大禹谟》有“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记载,依照清初教育学家李恕谷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工匠精神的价值和职业教育的原则。[ 9 ] “正德”居于首位,起着价值引领的功能,即“人正其德”;“利用”指的是工匠利用自然之物去创造财富,即“物尽其用”;“厚生”是指工匠劳动的价值,即“厚民之生”,使百姓生活富足;“惟和”体现了工 匠 劳 动 的 目 的,即 “使 社 会 和 谐”。而“艺”是工匠赖以谋生的必要条件,也是体现工匠精神的关键要素。“天工开物”“匠心独运”“惟精惟一”等描绘都突出“艺”的神韵。我国古代工匠创造了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体现。所以“德艺双馨”是对“工匠之师”的核心要求。(二)至善至美的价值追求哲学意义上的“真”,从认知的角度看,是指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知。工匠精神的“真”不仅体现在工匠对专业技术的熟练运用,更表现在对科学技术原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由“自在状态”转化为“自为状态”。庄子描摹“庖丁解牛”过的行云流水,便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的体现。“善”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是一种实现了的主体必然性,任何功利上和道德上的正价值皆可称之为“善”。工匠精神的“善”是由其劳动产品体现出来的对自己和社会的价值,产品自身拥有了丰富的蕴含。柏拉图论述:“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它的可知性,并且从‘善’得到它的存在和实在性,但是‘善’是比存在更威 严的 东 西。” [10 ] 而 “美”是建 立 在 “真”“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依据主体尺度为参照的主客体的统一。古罗马哲学家普洛丁提出了“美就是善”的观点,不受外物诱惑,保持自己的“真性”,就是“美”,也就是“得道”。[ 11 ] 工匠制作的产品不仅是产品本身的精致,不仅是生产流程的规范,更是创造“美”的过程。如产于汉代青铜器“马踏飞燕”,体现了昂扬向上的汉王朝的风貌,很难说没有制作工匠“皮格马利翁效应”般的审美心理寄寓其中。从某种程度上说,至善至美的价值追求也是“工匠之师”对技艺传授对象———学生们的一种心灵期盼。(三)敬业乐业的价值传递敬业就是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忠诚与热爱。朱熹说:“主一无适便是敬。”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去对待自己的职业,便是敬业。人类即为生活而劳动,同时又为劳动而生活,所以人的劳动是神圣的。乐业就是从自己的职业中感受工作的乐趣,感受创造的美好,即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工匠精神中的敬业乐业可以理解为对专业技能的执着和对职业生涯的敬畏。工匠之师就是要把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并在教学实践中外化于行。既提升自身专业教育素养,又能言传身教给学生,作为一种价值支撑和人生观引导,培养爱岗乐业的毕业生。学生因“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把敬业乐业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四)知行合一的价值实现主张躬行践履,主张经世致用。理论需要“发乎于心、践之以行”才有价值。古籍《考工记》记载的“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皆为 “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的成果。[ 12 ] 嫦娥探月、北斗闪耀、国产航母入列等国之重器,也是“知行合一”成就。通过卓越的产品和优异的服务,体现出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在这里他突出“武器的批判”功能,强调社会实践的价值;工匠之师传授的理论不是墨守成规的教条,理论也是来自于实践;工匠之师指导的实习实践,也是专业理论的实践,所以“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构建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之一。·5 6·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23卷

 四、工匠之师培育的路径一种稳定的精神结构、价值传承往往依附于社会的文化传统之中,所以要培育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进行积极的职业技能价值引导,工匠之师的培养是有众多元素组成的多元而又开放的动态系统。(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传统“士农工商”身份的划分,以及延续千载的“重农抑商”政策,造成民间对教师,尤其是对技能教师更不待见。所以要从扭转这种影响,必须要有顶层设计,要有法律制度的硬性保障。

 2019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份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文件。为落实诸多政策文件精神,各种配套措施纷纷出台,从法律政策层面对工匠之师培育和建设提供了依据。如职业院校的招聘就有明文规定:“从 2019 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这对工匠之师的源头上做了规定,具体操作便有了依据;从职业院校自身来说,依据国家职教政策和本院发展需要,结合企业、行业考核机制和管理机制,制定培育工匠长期规划,包括教师资格的认定制度、晋级制度,“第三方”认定评价制度等,逐步提升工匠之师的整体素质。(二)以师德建设为核心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是用人的首要标准。对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的教师而言,对“德”的要求而言,更是必要条件。教育部于2018年11月8日印发并实施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篇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推荐访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教师队伍 工匠 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