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制课题(9篇)

篇一:小学道德与法制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景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景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从2021年秋季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合拍共舞的学科,能不能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不断提高学生本学科的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本学科的生命力,关系到本学科的教育力和教学质量。因此,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授课方法,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意义:

  1.激趣引思,寓教于乐。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提高本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引人入胜的情境毫无疑问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创设情境,参与课堂。

  运用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令人身临其境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功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让学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价值认同、守规意识、生活参与、个性品质等学科核心素养。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示范和导向,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辨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实现情感共鸣和迁移,贴近学生生活,拉近课堂和现实的距离。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小学道德与法治

  自2021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提出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今,法治成为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还是作为学生成长的素质工程,将法治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本学科将三条主线、四个方面课程框架创造性地拓展为与儿童发生密切联系的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生活场域,设置一个个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引领置身其中的儿童在四个生活方面学习、活动、提升,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与儿童的生活有机融合,引导儿童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2.主题式情境教学

  主题式情境是指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设置相应的融语言、声、文、图、像等为一体的、一连串的有衔接的子情境,构成一个有鲜明内容的,有教育意义的单元主题情境。

  主题式情境教学,源于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而主题式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主题情境的创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进行体验、自主、合作、探索、交流、反馈、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四、课题研究目标

  1.梳理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适合展开主题式情境教学的内容,并加以归类整理和拓展,便于应用。

  2.形成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的主要课型,并归纳若干教学策略。

  3.搜集并整理出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中提升学生品格的典型案例,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五、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现状分析的研究。

  通过调研、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对我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观察罗列出本课程在理念、教材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上存在现象及问题归因,说明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2.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文献研究。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索引,采取集中统一学习和分散自学的方式进行文献研究和理论学习,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题式情境教学之路,将其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实践体验的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

  3、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重组

  教材作为相对稳定的教学媒体,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是无法避免的。因此,需要教师依据我校德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重新设计教学思路,彰显教师自己的教学

  风格和个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拓展

  儿童生活的建构绝不能仅仅限于课堂教学。基于我校德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基础,整合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拓展,主要从开发社区资源、融合校园文化、整合学科资源、走进学生生活四个方面进行拓展。

  教学策略的研究

  采用课例研究的方式,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讨论、教学反思、课堂重建等方式来总结和提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从而推动该课程的高效实施。

  4、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中提升学生品格的案例研究。

  注重教学中对提升学生品格,形成学生道德智慧的研究,引导儿童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的生活及生活方式。形成基于学生实际学习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测试等科学方法,调查、了解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把握学生在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实施下学习的有效性,为课题深入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学习、了解主题式情境教学

  法实施的前沿信息和实践现状,吸取成功经验,避免简单重复。

  3.行动研究法:在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的行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创生,丰富理论,优化实践。

  4.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反思,归纳提炼、修正形成主题式情境教学法实施的课型范式,并通过开展宣贯、调研、教研活动、专题研讨、专题论文等方式使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程序及成员分工

  课题研究的程序

  1.申报阶段

  主要任务:认真查阅文献资料,学习有关理论,确立研究课题,领会课题实质,提高对研究的认识和开展研究的水平;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申报课题立项;组织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课题方案及相关理论,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主要措施:建立学习制度,开展专题沙龙。

  2.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开展课题研究,边实践边研究。

  主要措施:建立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制度,建立课题组交流平台,根据需要组织专题研讨,集中力量攻克难点。

  3.总结阶段

  主要任务: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提出结题申请,进行结题。

  主要措施:课题组做好阶段研究和汇报活动;教师定期撰写专题论文;认真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整理、分析、归档工作。

  成员分工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学生能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2、教育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的整理和积累。

  3、完成道德和法治课的视频录课活动,积累感性材料。

  4、对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总结。

  5、在全面深入研究之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执笔:

  二0xx年x月

篇二:小学道德与法制课题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教研方案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教研方案

  一、指导思想

  1.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那么为更多儿童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那么,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2.依据区工作布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扎实落实思品学科的各项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大学科科研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建设。

  二、任务与目标

  1.端正思想,加强认识,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的质量。

  2.各位教师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现行的教材为依据,完成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教材中的事例、道理来标准学生。能联系周围,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4.配合学校教导处及其他教研工作,搞好本教研组的工作。

  5.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培训。做好本学期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三、具体工作要求

  (一)练队伍

  抓好骨干力量,创造研究气氛。在继续组织课题研究小组的根底上,让更多的教师在课题研讨中、在现场教学展示中,既能充分表达自我的存在价值,又能在认真研究的过程中,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带头人。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而带动全校的思品教研气氛。

  (1)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4(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园网建设,主动提供思品、社会、品德与社会信息,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网上学习、交流等。

  (3)重视听课学习,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不能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一样把新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来上,教师要学习美术课上的色彩形象、数学课上的统计方法、常识课上的试验对照法、英语课上的任务驱动模式等等,使品德教学更具有生命力。

  (二)抓管理

  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

  每个年级可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选定几篇重点课文开展集体备课。备课力求表达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青年教师还应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及时地写出教学中有质量的反思,向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主渠道。教师要立足课堂,围绕课题深入研究,主动探索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模式,让教学获得更好的实效。

  在备课方面,倡导“高效、共享、反思〞的联合备课方式,特别要注重教后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步提高反思能力,形成反思习惯。要求每位老师按学校要求上交每月教学反思(重点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反思,归纳至少一种教学模式),并在组内交流以、学习。

  (1)提出专课专用的要求,并以组内互查,教学处抽查的形式进行检查反响。

  (2)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

  加强教研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进行行动研究,有一套说课、备课、研究实录、课件及案例资料,并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展示。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响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也是学生自我提高的一个过程,保证目标的实现。鼓励教师在评价时从学生的原有根底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开展性评价,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利于学生开展。

  (三)促教研

  1.、常规教研

  /4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做到定人、定时间、定内容。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开展和终身开展〞的教研工作方向,贯彻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精神,重点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新教材教法研究、教师专业培训、教学评价研究、教学调研指导等教研工作,强调“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促进学科教学开展。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教学研究,立足课堂,实践反思,探索合课程教学假设干模式,真正实现“以科研指导教学,促进新课程教学实效〞的目的。

  知识结构的建构依赖于不断地学习、汲取,要主动了解国内外前瞻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在实践中探索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做到在理论学习中增长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能力,在交流反思中促进开展,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积累教学实践经验。

  (四)显特色

  1.做好课题研究的安排工作。

  2.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为思品课注入新的生机。

  (1)现代媒体资源

  充分利用了学校和家中的现代化设施,收集了思品课堂相关数据等资料,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走入课堂。

  (2)图书资源

  利用学校图书资源,让学生通过收集,来补充课堂的知识。

  (3)家长资源

  家长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家长成为共同的教育者,形成了教育合力.

  五、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制订教学进度方案,教研组工作方案。

  三月份:上好常规课,备课、听课。准备、提交“xx区示范学科组评选〞申报资料;第二届小课题结题。

  四月份:上好常规课,备课、听课。申报第三届小课题。准备第一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根本功大赛。

  五月份:上好常规课,备课、听课。新教材培训。

  /4六月份:上好常规课,备课、听课。

  七月份:制订期末复习方案;上交各类总结和论文。

  /4

篇三:小学道德与法制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课题:

  教学对象(填写年级)

  提供者:李红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中的第2课,全文共三部分,“正确对待不同看法”“真诚坦率很重要”“与人沟通讲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恰当的沟通技巧进行交流。教材内容从认知到导行层层递进,符合学生道德养成发展特点。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课前对孩子们的调查和了解,针对学生遇到当与他人看法不一致时,总是想试图改变他人的做法,教师要及时引导孩子学会沟通的技巧是本年龄段孩子成长的需要。因为他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现状,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沟通的小技能,指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并在实践中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很有必要,从而从认知向行动的转化。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勇于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2、能力目标:懂得未能达成共识可展开争论并给对方解释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学会恰当地

  表达、耐心地倾听,领会对方的想法。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懂得与人沟通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也要给对方学会沟通交流

  五年级

  课时:第2课时

  单位:埇桥区朱仙庄小学

  解释的机会。

  教学难点: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

  五、教学策略选择及设计

  教材中P15活动园学一学情境设计使学生认识到表达要有方法,P17最后一个活动园是围绕“沟通交流与我们的同学关系”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明白了要给对方充分解释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结合教材中的提示,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情境,选择教学的方法,引导他们从身边小事中去发现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交流才是最佳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调查了解近期学生经常热议的话题和观点

  七、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一、视频导入,启发灵感

  1、播放视频(公交车上乘客的争吵)。

  师:是啊,视频中的争吵应该是沟通上出了问题,他们可能是没有达成共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交流中有了分歧要正确对待不同的看法,除了真诚坦率地交流,在沟通中还需要注意什么呢?咱们来继续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直观明了。

  学习《学会沟通交流》

  2、板书课题。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我给大家安排小剧场来体验一下吧!

  二、与人沟通

  讲究方法

  (一)观看情景剧一《倾听》

  1、(请一组学生表演)组长A:学生观看剧情。

  在体验活动中,学正在讲台上讲清明节去扫墓能不能带零食。(说话时不断强调你们说的不对,听我怎么想的)组员B:有的同学左顾右盼,在座位上晃来晃去;有的一会看窗外一会弯腰找东西;有的面无表情;有的不断插话;还有的同学目光专注,不时点头,精彩处甚至鼓掌。

  2、采访:请AB说说各自在刚才的沟通中自己的感受,这样沟通下去结果会怎样?看来,真诚的沟通要先学会表达与倾听。

  (二)情境二:课本第15页活动园:假如你和朋友约好一起去博物馆,他却临时说有事不

  学生谈感受

  生真切感受到倾听和表达也是有技巧的,从而反思自己的表达可能会给对方带来不舒服的体验,激发学生探究恰当的表达与倾听的技巧的欲望。

  能来。对此,你有何想法?

  怎样表达和倾听?

  1、教你一招(出示课件)

  表达句可能的可能的式

  表达

  结果

  学生表演情境

  引导学生结合体验,结合不同的表达句式学习如何表达与倾听。

  学会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也帮助学生在两次活动中获得对比体验,从而认同有效沟通的价值,激发保持行为的情感动机。

  以“我”我有点允许对为主语失望!

  的句式

  方解释并使友谊不受伤害

  以“你”你真不两人争为主语守信!的句式

  2、请两名学生演绎情境。

  3、采访演绎同学在两种不

  同表达的感受。

  4、采访观看同学对两种不

  同表达的感受。

  5、教师小结:以“我”为主语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不用“你”为主语批评指责才更容易让人接受。

  吵起来

  (三)欢乐小剧场:请小演员分

  别扮演组长和组员的角色用上这些句式再演一次。

  1、学生表演。

  2、体验后谈感受。

  三、学会说话

  和谐你我

  思考并分享自己

  可能的想法和做

  法。

  切记:在沟通的过程中不能总是试图改变他人,让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

  1、课件出示情境三P15试一试:

  假如你和体育委员钱小明因为

  运动会项目报名的事情发生了

  争吵,本来你的强项是短跑,他

  却让你报跳远。你会怎么跟钱小

  明说?参考下面的句式试一试

  吧。

  “你”句式

  可能的表达:

  可能的结果:

  “我”句式

  可能的表达:

  可能的结果:

  按照问题层层深

  2、指名说说自己的看法,其他入地思考,最后

  同学评议。

  能够理性分析行以“我”为主语的3、教师小结:(出示课件:表为可能产生的后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达有方法)

  果。

  感受,不用你为主语批评指责,才能更好地沟通。

  通过对具体情境的表演,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不同的沟通方式带来的不同后果,并懂得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双方只有在准确表达自己意见并了解对方意见的基础上,才可能进师:可见,要想与人沟通,既可

  以说出自己的感受又能使人接

  受就看你是怎么说的才让人愿

  意倾听?

  四、叫醒耳朵

  学会倾听

  现场随机演示

  1、(情境创设)随机选择一个场景请学生演练,将前面的情境内容进行训练。(学生在讲话,教师东张西望,随意走动,似乎在找东西,或打断学生说话,或到同学间处理问题等。)

  2、提示:刚才我扮演的这个角色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听众?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师:你认为与人沟通需要怎

  样倾听?

  3、出示课件。(教师巡视)

  眼睛

  合格的倾听

  自然的眼神接触

  表情

  配合内容的专注表情

  一步沟通。

  动作

  身体面向说话者

  语言

  适度简短的语言

  4、我们该怎样和同学沟通交流呢?当对方做法不对时你会怎样对待?这样的方式对彼此有什么影响?

  (1)四人小组讨论。

  (2)学后汇报(如果你和同学沟通后,有些同学仍然意见不一致,你会如何处理)

  (3)教师指点:可以再讨论,相互理解对方的意见。

  师:沟通是将信息和感情传递给对方,对方能否接受,这需要交流的双方具有一定的沟通方法和技巧噢!

  五、总结提升

  有所感悟

  1、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这节课

  学习的内容,然后汇报学习了几种人际沟通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六、拓展练习

  学以致用

  1、同桌寻找话题,试着沟通。

  2、播放《朋友》这首歌,大家一起唱。

  七、作业设置

  回归生活

  师:沟通是一把雨伞,用温馨的空间融合人与人的距离;抱一颗真诚的心,说话得体,使交流和谐。让我们牢记:无论和谁,沟通,从心开始!

  学会与身边的人主动沟通:面带微笑、握手、打招呼、写纸条进行沟通交流。

  回归生活,主动实

  践

  学会沟通,促进感情

  总结提升

  八、板书设计(设计理念:简单明了,旨在表现主题内涵)

  (板书见下页)

  2、学会沟通交流

  (让心靠近)

  有方法

  听解释

  要耐心

篇四:小学道德与法制课题

  

  小学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教研课题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区教研工作部署,贯彻“立德树人”总要求,围绕“学为中心”的研究主线,落实减负提质目标,以统编教材使用研究为切入点,推进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提高我校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教研质量。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以“引领、研究、服务、评价”为工作目标,以课堂改革为重点,以《新课程标德与准》为纲,以部编新课本为本,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落实“作业改革”,关注教师不同层面的“减负提质”的方法和途径。

  三、主要工作

  1、“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开学伊始,除做好居家线上学习学习质量的评估工作外,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和信仰教育、法制法规教育、社会责任和感恩奉献教育、生命健康和防控知识、野生动物保护等教育活动。把疫情当做一个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更好地去理解现实社会,帮助树立德育学科思维观念,运用学科逻辑分析、解决问题。

  2.深入学习《品生》《品社》课标及《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研究低、中、高学段的教学范式,加强中高年级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以部编新课本为本,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3、加强部编教材电子备课检查的过程性管理工作。安排学科骨干教师分担备课任务,认真解读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我们学校根据区教研室安排,主要负责四五六年级的第四单元备课

  4、关注学生课业负担状况,落实减负提质工作。学习研究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改革的意见》,一方面基于区域、学校现状和存在问题,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改革深化研究,引导教师树立教学与作业设计一体化理念。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

  5、继续深化五个一工程。每月28日前上交一篇教学设计(附ppt)、课堂教学展示视频、特色教研活动、一份课程实施资源、一份学生学习作品。丰富学科资源库,积累更多的教学资源。

  6、做好2020年市级“一师一优课”评选工作。7、深化课题研究,加强教科研工作,以科研促发展

  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发挥课题管理的导向作用。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形成小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促发展,真正发挥教科研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8、加强期末质量检测工作。

篇五:小学道德与法制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研立项题目

  1、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开放型研究

  2、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

  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整合研究

  4、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视野下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

  5、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6、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前3分钟时政导入的研究

  7、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8、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感化教学研究

  9、初中《道德与法治》趣味板书作业对学生逻辑培养的研究

  10、创设生活情境,在情感共鸣中培育核心素养

  11、利用周边资源拓展教材内容的研究

  12、在情境中促进小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研究

  13、提高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实践研究

  1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运用案例学习的研究

  15、构建《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的案例研究

  16、生活案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17、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18、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绘本故事教学的研究

  19、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用的效果研究

  20、新闻播报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研究

篇六:小学道德与法制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题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的生活

  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条主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挚爱生命,热爱自然。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篇七:小学道德与法制课题

  

  《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减负”是为了“增效”,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是要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

  “双减”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法,肯定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堂革命。因此,课堂需要转变以传递知识和发展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教学应该是以主题为引领、语篇为依托、活动为途径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法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理解、运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面。

  “双减”减量,不减质,提高课堂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相信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不

  .断开拓进取,让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高效,让“双减”工作真正落地生根。

  在目前的农村小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道德与法治教学过多局限在“积累”的层面上,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主要是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没有把教学认识、教学发展作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加以研究,而是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储存知识为主,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究;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轻主动获取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课程改革的节奏不断加快,对许多有关消息综合课程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还不够深入,还需一个积极而谨慎的开发的过程;对于实施新课程,还需经过师资准备和反复实验的过程。相对于研究问题的重大,我们的研究过程和深入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解决课程和教材开发中的各种问题,使理想的课程变为可实施的课程,使课程改革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

  本课题开展的“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它有如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主题的确定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但是必须是来自儿童实际生活的,必须是有实际意义的。但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部分主题活动,我校由于地域原因,与儿童的生活实际有所差异,这时应如何将教材与儿童实际相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是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它可以适用于农村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本课题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

  2.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是主体、情境、协作、资源。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力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

  4.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

  .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二)概念界定:

  1、“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2、有效的活动: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与引导对于达成高质量的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活动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探究水平、思维水平、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指导除了活动前要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意识地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活动本身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都是综合性的。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通过研究,初步形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研究的方式。主要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意识;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要清晰,落脚点很明确。既充分利用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缚,研究学生生活、学校生活、周围生活、社会环境和道德与法治大背景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评价的目标变单一的结论性目标为过程性、体验性、发展性与结论性的综合目标。评价的形式为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的成员变单一的教师为教师、家长、同学全面的组成。评价的方法是平时考查与期终考核相结合,以书面形式与综合实践相结合。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性的教学中教师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研究。变教师的主讲者为组织

  .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以便很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四、课题的实验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1.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针对性的研究。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要清晰,落脚点很明确。

  2.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性的研究。既充分利用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缚,研究学生生活、学校生活、周围生活、社会环境和道德与法治大背景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改革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4.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评价研究。评价的目标变单一的结论性目标为过程性、体验性、发展性与结论性的综合目标。评价的形式为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的成员变单一的教师为教师、家长、同学全面的组成。评价的方法是平时考查与期终考核相结合,以书面形式与综合实践相结合。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

  .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教学评价时,应把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发展性评价放在社会生活大背景中进行。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

  5.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性的教学中教师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研究。变教师的主讲者为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以便很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二)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学观念,以现代的科学理论指导课题的实验。

  2.行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大量的备课、上课、研讨等活动,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

  3.实验法:引导师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与学进行广泛的实验,总结出自主探究学习的教与学的方法。

  4.调查法:引导师生对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和道德与法治环境进行广泛的调查,开发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资源。

  5.分析比较法:针对课题实验中的情况,进行不断的.分析、比较,积累实践研究的经验。

  6.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总结出课题研究的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11月~xx年3月):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xx年2月~xx年3月):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新课程解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案例、学生《道德与法治》成长档案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xx年4月~2xx年10月):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出有效的快乐教育的方法、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并进行应用与经验推广。

  六、预期研究效果:

  1、促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自主的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2、促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

  .的形成。

  3、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将参加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活动内容汇编成册,汇编相关的论文。

篇八:小学道德与法制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题研究

  .

  本研究旨在探讨当代中国小学课程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内容及其影响机制,认识小学道德与法治类课程的教育意义,以期找出更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或影响机制。

  首先,本研究将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对各个小学道德与法治类课程的要求及其核心教育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掌握课程内容及其实施的实践情况。其次,将分析教育内容在学生心智发展中带来的具体影响,探讨教育类课程在学生道德素养、法律意识和政治觉悟方面带来的影响及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教师资源分配、教学方式等。最后,运用调查、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方法,梳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操作程序及影响机制,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

  本研究将有助于当代中国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找出更好的教育内容及影响机制,为青少年建立常识型法治观念、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培养未来公民道德素质,增强法治意识、尊重公平正义,促进中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篇九:小学道德与法制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课题化的研究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心小学

  225222)■朱

  微

  (【摘

  要】所谓教研组活动课题化,是以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分析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依据阶段性的指导和评价,灵活调整研究方向,通过计划的实施,达到预期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开展教研活动课题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研课题化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组老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关键词】教研课题化;道德与法治;小学教师【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058-01

  一个学校想要获得发展,那么首先要培养专业能力强的教师。但是只有一位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发展是远远不行的,学校要注重教研组成员综合水平的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鉴于此,本文就本校道德与法治课题化教研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具体的开展流程进行了探讨,从而为广大教师提供教研思路,体现教研活动课题化的价值和意义。一、当前教研活动的开展现状一般情况下教研组最常规的工作就是传达上级的要求,对教师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教师的作业布置情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追踪,最后对其中的教学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但是,当前一些教研组的工作开展流于形式,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并不关心和重视,再者,对于教材的研究和专题的研究较少,整个教研活动的开展无法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更不能展现教研活动开展的创新性和必要性,所以教研活动没有实质的意义。二、课题化教研活动的开展流程1.制定课题化教研活动的目标。在开展课题化教研活动时,教研组成员首先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并且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当下教研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整理,之后结合教研活动的开展现状来将其进行课题化,进而制定课题化教研活动的目标,让教研活动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以“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为例,教研成员在开展课题化教研活动时首先将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筛选和提炼,结果发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微课的应用不够熟练,所以在课题化教研活动中就针对微课在道德与法治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内容涉及到微课内容的选择、微课的录制、微课的播放等等,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培训,进而让教师熟练微课的应用,并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最终提高教学效益。2.探索课题化教研活动的实施途径。在开展课题化教研活动时,教研组成员在明确了教研目标后要对课题化教研活动的开展途径进行探讨,将校园和课堂当做实验室,来验证课题化教研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而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在实验、调查、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让教师通过课题化教研活动的开展获得自我发展。-3个关于道德与以“道德与法治”课题化教研活动为例,教研组成员每个学期提出2法治教学的中心课题,着力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每个课题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最后将其在实验班中进行实践,其他教研成员以听课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在调查、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得以培养,如,对多媒体的应用以及短视频的录制进行专业的培训,让教师能够运用这些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最终体现教研组工作开展得实际性和预见性,从而避免走形式,提供低效的教研工作。3.探究课题化教研活动的具体案例。在确定了教研目标和具体途径后,接下来我们将其加以落实,分析我校教研组活动过程对某一教学问题以及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究,在不断地总结和分析中得出成功的经验。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推广,进而将本次课题化教研活动的开展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这一课题化教研活动为例,教研组成员明确了课题研究主题“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开展”,之后组织教研组成员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学习,并通过合理分工明确这一课题研究的方案。随后对教师的说课和设计进行评价,认为教师可以熟练地将生活化内容融入教学之中,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升了教学质量。教师在这种教研活动中进行了反思,进而教学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升。4.设立课题化教研活动的评价体系。课题化教研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对教学案例进行研究,还要对教研活动的管理以及评价体系进行完善,进而让教研组活动的开展变得更加有效,并在不断地激励中改进教研过程和方法,最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研究出更多、更高质量的课题化研究成果,体现教研活动开展的高效性和创新性。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例,我们需要对教研组成员的科研绩效和教学实绩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具体包括,优秀率、转化率、合格率,除此之外,还要对教师的各项技能、获奖情况进行评价,并对每个教师每个学期的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审核,进而体现课题化教研活动开展后的效果。再者,还需要对教研组成员对课题化教研活动的目标设计、实施路径和教学评价的设计方案进行探讨,最终保证课题化教研活动开展的高效性,让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学会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学会如何实现转化,同时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在课堂中发挥自身的潜力。总之,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指导教师工作的有效开展,并充分体现了教研工作的实效性。课题化教研活动的落实给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并且让教研组明确教研活动开展的目标以及实施途径,最终针对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评价,在不断完善教研活动评价体系的同时,真正体现教研活动的意义。当然,道德与法治课题化教研活动的开展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所以接下来教研组成员还需进行深入的探讨,在不断地的探索中将工作成果展现出来,进而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发展。参考文献[1]高翔,杨远平.教研活动课题化的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3(08).[2]施福荣.转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品质[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03).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教研组课题化)研G/18/N/029。究成果。课题编号:唱童谣

  跳皮筋

  润泽童心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东路小学

  161000)■于

  芳

  李红梅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058-02

  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东路小学在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德育部的指导下,于2016年6月,申报了国家“十三五”德育科研课题———“立德树人与忠、孝、仁、义、礼、信的教育研究”。在科研课题的带动下,在“全面育人,快乐成长”办学思想的引领下,以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工作的宗旨,以爱国主义教育与德育活动为主线,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也许是年龄增长的缘故,现在我们都越来越怀旧了,喜欢回忆,每每看到、听到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一些图片、歌谣,甚至是一些物件,总是感觉格外的亲切。记得我们童年时,三五个小伙伴,一边跳着皮筋,一边唱着歌谣……,大家都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现在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幸福!但是现在我们的生活已被网络、电子产品所覆盖,一部智能手机,几乎已经替代了孩子童年的游戏。有人曾说过,曾的传统游戏———“跳皮筋”,现在已经快“失传”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您有机会走进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东路小学,相信您会和我们一样,每天004年开始,便让“童谣皮筋舞”在校园落地开沉浸在儿时的欢乐与幸福中。我们学校自2花,至今已经整整16年!我们学校的一位即将退休老教师对校长说:“咱们的童谣皮筋舞真好!看到孩子们像燕子一样跳着皮筋,唱着童谣,我们做老师的也高兴。皮筋舞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是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我们一定要把它打造成我们的传统教育项目,更确切的说,它应该成为我们东路小学德育教育永远的传承”。永远的“传承”,老师们给予了极高的定位!学生喜欢、老师也喜欢,我们如何做到的呢?一、鼓励花样翻新皮筋跳出新潮“跳皮筋”虽然在形式上看是一种比较老的传统游戏活动,可能有人会不屑地说:“这是老掉牙的东西了!”但是,我们认为:“创新”与“古董”并不相悖,我们可以在传承上创新,给它增加新鲜的元素:创编新童谣、研究新花样、创造新玩法、创立新规则等等。于是,花样皮筋舞就成了趣味性的运动项目:配有活泼的音乐,形式生动多样,节奏强,易学易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一直坚信“学生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全校上下集思广益,并且发动家长广泛参与,改编、创编了集体表演、个人才艺的、竞技表演等十几种新式玩法。于是,“花样皮筋舞”在东路小学诞生了,皮筋舞这种传统的老游戏项目在东路小学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绽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这种有规则、有竞争、有目的游戏活动,娱乐性强,孩子们喜欢,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更好地发展。1.规范皮筋舞动作,创新花样技术。1)成立研发领导小组:我们组建了“校园童谣皮筋舞”研发、领导小组,由德育校长(任组长,组织德育处及音乐教师、体育教师共同进行皮筋舞的创编。2)整理规范基本动作:跳皮筋,以跳跃为主,结合传统的动作,我们整理出更趋规范(的动作,如点、迈、勾、挑、碰、压、踢、绊、搅、绕、盘、踩、掏、摆、顶、转等十六种基本动作,组织学生进行练习。(3)创新特色动作技术:创编小组运用十六种基本动作进行组合,跳出若干花样,创新“花样皮筋舞”的动作,同时还规范了跳皮筋的八级筋举高度,使“花样皮筋舞”更新颖,更吸引学生。2.开展各类活动,形成德育特色。(1)营造浓郁氛围:此项活动开展之初,我们通过校园宣传画、班级黑板报、学生手抄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有了这样的氛围,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参与性。2)全员定时参与训练:结合市区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我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花样皮筋舞”的编排、练习。(3)定期开展评比活动:为了推进此项工作,学校定期开展以“校园童谣皮筋舞”为核心的班级、年级、校级等各级评比活动,提升学生跳皮筋舞的运动水平。4)组建表演团队:通过个人才艺展示,选出精英,组建学校“花样皮筋舞”表演团队,(定期展示训练成果,让学生在跳跃中感受花样皮筋舞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并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区的表演,为学校争得荣誉。通过十几年的摸索、尝试,我们发现“花样皮筋舞”的教育价值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其特有的娱乐性和挑战性,不同的内容和动作方法组合,对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个性品质有着很好的培养作用。将音乐、体操、游戏揉和在一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美的价值,提升对美的理解。“花样皮筋舞”自主性很强,赋予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发挥空间、创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参与兴趣、想象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让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于自然而然中形成……这是现代任何高科技、高档玩具都替代不了的,在游戏中体验快乐,感受成长的乐趣。二、鼓励童谣创编全校师生传唱“东路小学,阳光灿烂。走进一看,漂漂亮亮。每个老师,教学精湛。期中考试,满分一半。校长一看,连忙夸赞。”这首《东路小学》是五年级的学生根据一首童谣改编的。前些年社会上的“顺口溜、灰色童谣”很是盛行,很多小孩子都深受影响。我们在创编童谣时5

  8

推荐访问:小学道德与法制课题 课题 法制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