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央经济会议的主要内容及精神(3篇)

2022中央经济会议的主要内容及精神(3篇)2022中央经济会议的主要内容及精神  2022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报告范文总结范文2022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  会议要求,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中央经济会议的主要内容及精神(3篇),供大家参考。

2022中央经济会议的主要内容及精神(3篇)

篇一:2022中央经济会议的主要内容及精神

  2022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报告范文总结范文2022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

  会议要求,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开展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根底性关键性改革,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完善法治建设,改善投资环境,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开放领域,积极吸引外资。要继续做好各项民生工作,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曾提出了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本钱、补短板。根据会议要求,这意味着2022年的经济任务或贯穿“十三五”始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并未画上句号。

  1、去产能

  2022年以来,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开展如火如荼。在年中各省钢铁煤炭去产能不达标情况下,国务院组织督查组进行专项检查,去产能速度加快。11月13日,发改委发言人表示,钢铁已提前完成全年4500万吨去产能任务,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全年目标任务也有望提前完成。

  有分析人士指出,不仅钢铁、煤炭,在2022年去产能列表或将扩容,比方中国船舶业30%产能待去,未来多个部委将联合推出促进船舶企业兼并重组的配套政策,有望在财政和金融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

  围绕去僵尸企业、去产能的整体思路将继续进行。未来,去产能列表或将继续扩容。

  2、去库存

  今年以来,去库存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例如粮食方面,根据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12324.8亿斤),比2022年减少520.1万吨(104.0亿斤),减少0.8%。在“去库存”的大背景下,粮食总产量终于止步于十二连增。

  专家分析称,当前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多重矛盾交织,新老问题叠加,如粮食“去库存”任务艰巨,现行收储制度亟须加快改革完善等。这些都说明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3、去杠杆

  高杠杆问题一直受到高层的关注。从今年出炉的系列政策来看,去杠杆的任务重点或在企业和地方债务问题上。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表示,经测算,2022年底中国全社会负债率为248.5%,其中企业部门为127.8%,是高负债率的主要原因。

  为了推进企业去杠杆任务,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近期,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大行,均表示愿意申请成立债转股子公司,以参与到“去杠杆”的进程中。各家银行方案根本一致,以自有资金出资100亿左右,成立专门经营债转股的投资子公司,按有关规定,实施债转股。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方面,财政部近日公布的最新财政收入与支出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财政债务付息支出合计4107亿元,同比激增41.2%,创下历史新高,已经远超去年全年总额。国务院厅近期印发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对地方债务问题进行分级,并明确提出破产卖行政资产偿债。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举债保政绩行不通了。

  4、降本钱

  作为2022年五大任务之一,降本钱首先表现在企业本钱上。营改增自今年5月在全国全面推开以来,成效显著。

  国家税务总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前9月,营改增累计减税达3267亿元,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的目标顺利实现;而且,减税规模呈逐步扩大态势,全年减税5000亿元也几乎是“板上钉钉”。

  在实体经济不振以及宏观环境未明显改善背景下,预计企业降本钱相关政策还将推进落地。

  而营改增走上正轨之后,预计2022年将难点在于推进针对居民降本钱的个税改革。据业内人士透露,个税改革方案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出炉。本轮个税改革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为大方向,改革最受关注也是最核心内容之一的专项抵扣已经渐近破题,再教育支出或成为抵扣首选,首套房贷款利率也有望纳入选项。

  5、补短板

  相对其它任务而言,补短板含义比较广,针对性不是特别强,具体落实下来也比较难。那么,2022年补短板任务会从哪个方面入手

  11月14日主持召开的经济座谈会上,与往次“经济形势专家企业家座谈会”不同,这次会议罕见加上“民生改善”字样。不仅如此,会议不

  仅邀请了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还邀请了两位民生领域的专家,分别是北京医院院长、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益新和南京市住房保障效劳中心主任颜江。会议上,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快推进医保政策合一等相关问题,强调“逐步推进城市公租房,让创业者不再被根本住所困扰”。

  表示,“我们开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民生短板问题亟待解决,医改和公租房只是个别案例,预计2022年将有更多的民生改善政策或出台落地,而这或也将作为2022年经济任务重点。

  研究建立房地产平稳健康开展长效机制

  会议指出,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开展长效机制。

  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三季度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在8%左右。

  虽然2022年,房地产对经济的奉献较大,但今年同时也是最复杂、最纠结,房价上涨最快的一年。从2022年整体的形势看,上半年的任务是去库存,下半年的重点变成了控房价。

  1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7月26日年中会议后,政治局会议第二次公开表态“抑制资产泡沫”。

  而央行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罕见地7次提到泡沫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将“主动调结构、主动去杠杆和主动防泡沫”。

  提到抑制资产泡沫,首当其冲的便是房地产行业。业内称,如果说2022年去泡沫核心是股市,2022年,便是房地产,而这种趋势还将延续到2022年。

  自今年9月30日至今,楼市调控层层升级:

  第一级:“国庆黄金周”前后,有20多个城市先后出台调控措施,限购、限贷、加税,标准市场。据知情人士消息,高层明确表态控房价,“一二线要防泡沫,三四线城市要同城镇化进行相结合”。

  第二级: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险会,先后出台措施,要求严格执行限贷政策,收紧企业发债,标准银行理财、保险投资等资金介入房地产。这一系列措施给房地产商资金戴上了“紧箍咒”。

  第三级:从11月10日开始,热点城市再次开始出台调控措施,重点调控城市再增四城至20城市。媒体指出,高层对楼市调控的态度一次比一次坚决,强调各地丢掉梦想,继续严控,要求把房价稳定在现有水平。

  业内分析认为,从高层表态亦可看出,控房价、抑制泡沫的决心异常坚决,甚至高于去库存的任务。而一二线控房价、强调控也将有助于三四线去库存任务。所以,预计2022年,抑制资产泡沫或抑房价取代或与去库存并提。

  对于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构建上,《中国住房开展报告(2022-2022)》指出,一是调整开展战略,让房地产与宏观经济、城市化协调开展。第二,加快相关制度改革,释放新需求去库存并对冲市场调整。第三,在土地、金融、财税等关键领域实现改革突破。第四,健全楼市调控的机制,完善楼市调控的问责机制。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议指出,2022年要召开党的,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要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开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开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开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开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北京大学国家开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黄益平认为,未来中国经济仍然需要在稳增长和促改革之间寻求平衡。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短期内适当放松增长目标,同时坚决推进改革。他认为,2022年中国改革的重点将在国有企业,以及已经失去竞争力的行业里。

  高度重视一些金融领域风险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新开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开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预期,坚决推进各项改革,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开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效益提升,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仍然突出,一些领域金融风险显现,局部地区困难较大等。对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2022年可能会面临实际GDP的进一步小幅回归

  引论:目前并非L型的一个最终底部

  如前所述,当前的6.7%包含着地产和汽车明显的高位透支,未来将进一步回归。

  我们曾经研究过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数据,结果显示对趋势增长率解释最好的指标就是人口增速。中国实际增速的趋势性下行也与长周期增长红利的消失有关。中国上一波婴儿潮是1980-1987年,此后人口增速逐年下降,至今并无逆转。这波婴儿潮相关人群在18-20岁的时候形成中国最旺盛的低本钱劳动力供给,所以90年代末至2007大致是中国出口的黄金时代;同样一波人群在25-28岁时将集中面临买房置业的需求,所以中国房地产的最后一波集中的内生需求会出现在2022-2022年。在2022年之后,中国人口周期红利消退的特征极为明显,经济先后经历“去出口化”和“去地产化”,趋势增长率从9.5%快速下行至7%以下。

  从人口周期的预示看,未来5-10年趋势增长率仍将进一步下行。

  判断一:地产销售的回落明年二季度传递至工业端。

  从过去几轮周期来看,从地产销售传递到工业端,一般是5-7个月。例如2022年4月-2022年6月的地产销售脉冲式上升,滞后带来2022年11月-2022年2月开始的工业数据上升和回落;2022年1月的地产销售上

  升,滞后带来2022年8月的工业上升;2022年1月开始的地产销售下行,滞后带来2022年8月的工业数据触顶。

  2022年Q1的地产销售潮带来Q3开始的经济脉冲,这将滞后影响2022年Q4和2022年Q1,这两个时段经济不至于太差,大概率仍处于我们提出的“复苏脉冲”之中。

  而随Q3的最后一轮销售潮的过去及调控的启动,地产销售开始下行。按照正常的规律,2022年Q2工业端将感受到压力。

  判断二:汽车产销回归正常化,对GDP奉献减弱。

  在地产周期、行业政策的综合影响下,汽车产销在2022年处于高位。中汽协汽车产量1-10月累计同比13.8%;销量增速为13.8%,乘用车销量为15.4%;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社销零售额口径同比增长9.1%,均属过去三年最快。2022年车市的产销两旺一那么受地产销售的高位影响;二那么与购置税减半政策的刺激有关。

  2022年大概率回归常态。一那么此轮销售脉冲已超过四个季度,从经验周期来看应该有透支和后续力度上的减退;二那么是明年将面临较高的基数。假设合理估计2022年乘用车销量降至8%以下,商用车中重卡销量较今年高位放缓至10-20%,那么总销量可能会从今年的13%以上显著回落至7-8%。汽车产销增速的下行将带来汽车系对于GDP奉献下降。

  判断三:宽财政稳货币导向下,基建投资仍将相对高位。

  首先,GDP在6.5左右需要基建在15%左右的高位。GDP6.5%对应的FAI增速大致不低于8%(2022年GDP为6.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为8.3左右,截至10月,下同)。如果我们按制造业5%(2022年3.1%)、房地产4%(2022年6.6%)来看,基建需要在15%左右。

  其次,“宽财政稳货币”的导向大概率延续,货币难松,财政难紧。一那么在美元加息周期中,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将加大本币压力;二那么此轮房地产调控成败关系重大,货币政策放松风险很大;三那么当前名义增速仍在反弹中,实际增速下行幅度相对平稳,通胀走势反倒不确定,货币政策宽松不符合条件。在货币中性偏紧的条件下,财政政策不会太紧。预计“宽财政稳货币”导向明年大概率延续,基建是财政端的一个重要抓手。

  再次,我们测算财政端支撑15%左右的基建增速理论上没有问题。如以下图所示,我们的测算显示基建增速在15%左右问题不大。

  判断四:调控阴影与供给修复:地产投资低位均衡。

  关于地产投资的三个特征事实是:第一,2022年之后销售弹性依旧较大,但投资弹性在变小,证明对产业来说,长周期的预期已经有显著变化;第二,调控和销售趋势滞后影响新开工,这轮调控后的销售下行以及融资约束将滞后影响新开工的斜率;第三,2022年土地供给和新房库存偏低,未来有一定主动补库存要求;政府基于抑制泡沫、维持土地出让金收入两种目的似乎都需要增加供地,适度鼓励开工。综合来看,我们判断2022年地产投资将低位均衡,投资不可能抬高,但亦不致太差。

  判断五:贸易和航运复苏元年,出口将好于今年。

  我们判断全球贸易和航运可能会迎来一轮修复周期,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全球贸易过去60年中大致呈现周期性特征,2022-2022年处底部区域。

  第二,贸易周期经验上同步于制造业周期,中美已出现制造业景气修复趋势;

  第三,汇率调整是后危机时代贸易修复的前提,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汇率均已有相当幅度调整;

  第四,航运业呈现出产业周期底部的特征。

  判断六:实际GDP大约在6.5-6.6左右。

  我们判断实际GDP将继续小幅放缓至6.5-6.6左右。GDP的下拉因素包括地产销售的滞后影响,汽车产销的正常化;支撑因素包括出口的修复,以及前半年制造业的补库存;中性因素是地产投资、基建投资。

  在过去的六年中,GDP每年都在回落。加速度不扩大的实际增速回落会作为趋势性price-in在现有资产定价中;名义GDP的变化反而更重要。

  判断七:关于本轮名义GDP周期节奏的推演。

  本轮补库存至10月已4个月。以往的五轮库存周期中,有三轮强周期(2002、2006、2022),两轮弱周期(2000、2022),前者是补库存27个月左右,后者是补库存12个月左右。

  如果进一步去观察这五轮库存周期的背景,我们能明显看出一些线索。2002年是全球贸易驱动,2006年是全球供需两旺,2022年是中国四万亿,均很难复制。目前这轮周期大概率可参考2022年的弱周期;当然,从产能和库存的约束以及价格先导性来看,这轮去产能和去库存更彻底,价格上升凶猛,很可能比2022年周期要更强一些。

  我们假设未来会按照经验规律补库存4个至5个季度(持平于2022年或者略强),那么库存顶部会位于2022年Q3初或2022年Q4初,GDP名义增速顶部可能是2022年Q1或2022年Q2。

  2022年可能同时会面临中周期通胀中枢的抬升

  短周期看可能是一季度高点,二季度放缓

  我们先来看基数因素。

  猪肉基数二季度高,两头低。如果从猪肉的基数看,高点主要在二三季度,2-7月份比较高,两头低。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考虑新涨价因素,那么2022年猪肉价格同比可能在年头、年尾比较高,二季度较低。

  原油基数一季度超低,此后大体比较均衡。原油是对全球通胀都影响较大的一种产品。原油在1-4月是一个基数的低点,此后大致在47-51之间震荡。随着产油国冻产协议的进展,年末似乎又再度平台抬升的趋势。

  工业原材料根本上是全年逐步走高。一二季度面临大宗商品触底后的修复,三四季度面临经济复苏脉冲和供给收缩的驱动,金属盒工业原材料的价格根本上是全年逐步走高。

  综合从翘尾来看,CPI全年波动,可能是一季度高,二季度放缓,三四季度并不确定。我们综合来看一下,一季度较高位置相对较确定,一那么目前的新涨价因素还将继续传递;二那么低基数的猪肉影响一月份;三那么工业品价格低基数造成高PPI,并传递影响CPI;同样逻辑下,二季度放缓有较大概率。三四季度那么并不确定,三四季度偏高基数下的PPI将对CPI形成一定牵制,但如果从猪肉来看,四季度可能会有明显反弹。

  再来大致看一下新涨价因素。

  效劳和居住类价格将跟随房价出现同比放缓。在坚决的调控之下,房价出现失控和新一轮上涨的可能性较小。

  效劳类价格的一个经验规律是根本同步或者略滞后于房价指数。房价指数走势相比照较规律,从70城价格指数看,2022年大概率处于同比回落期,效劳类价格可能会跟随这一过程出现同比放缓。居住类价格同样逻

  辑。在2022年之后,居住类价格的变动弹性大幅度变小,但大致规律依旧维持。

  能繁母猪存栏向下拐点可能会带动猪肉价格上升。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在2022年Q1是一个低点,此后一直在震荡上升,目前已收窄至-3.7%,但似乎向下拐点正在形成。如果母猪存栏同比开始往下,那么供给端预期将带动猪肉价格一轮上行。

  依然偏低的油价可能是新涨价因素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油价对全球通胀影响巨大,中国也难以摆脱油价影响。油价向一般物价的传递一那么是通过车用燃料和居住类水电及燃料;二那么是通过对工业品价格的影响从而影响一般物价。

  对2022年通胀来说,油价很可能是新涨价因素中的一个关键变量。从经验规律来看,油价根本同步于美国制造业周期。正在逐步复苏的全球制造业将大概率带动油价。

  谢客户奖员工,送这个够意思!

  布伦特油价在2022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均值分别为59美元和48美元,在2022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均值分别为41美元和48美元,所以油价对2022年通胀整体是负奉献;但2022年将明显不同,目前油价仍处于产油国冻产协议取得进展之后的上升期,12月已到了53以上。如果2022年油价位于50-60区间波动,那么负奉献将变为正奉献。且不排除有更高的向上风险。

  然而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中周期的通胀趋势

  从主要制造业国家(OECD)的产出缺口来看,产出缺口收窄的趋势将对应通胀率的上升;即过去三年全球都是通缩逐步加剧,未来三年将是再通

  胀逐步抬头。中国亦很难例外,一那么从经验数据来看,中国通胀与OECD通胀具有很高的同步性;二那么中国这轮去产能之后,产出缺口收窄的趋势同样会比较明显。

  政策:在美元加息周期中如何维持广义利差是一个核心考量

  升值时代不需要利差,贬值时代那么必须有利差

  从理论上来看,汇率和资本流动与三因素有关:购置力平价,利率平价,风险溢价。在人民币升值时代,利差并不重要,人民币资产在购置力平价之下的低估自带吸引力;但在贬值时代,利差成为一个现实约束。

  经验情形显示,利差过低时,汇率压力就会加大

  以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利差底部是0.49(当时是人民币汇率压力最大的年初汇灾时期),11月第三周再次到了阶段性低点0.49,同期汇率压力再度上行,利率也开始上行。如美联储一次加息出现,那么利差又重回底部,汇率压力会再度加大。

  这里还没有考虑美国可能出现的屡次加息的情形。

  温和通胀+温和资产泡沫+利率温和上行是政策一个合意情形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对政策来说,维持一定程度的通胀和资产泡沫去维持广义利差是政策必然选择。“去产能”是在这样的一个目标框架之下,“房地产去库存”也是在这样的一个目标框架之下。而今年外汇资产从异动走向大致稳定,与这两个政策的实施不无关系。简单来说,在美国加息临近的时段,中国不可能是一个“通缩+利率下行”,那样汇率压力就会逐渐加大;只有是“温和通胀+利率上行”才能维持住广义利差,才能维护人民币资产的预期稳定性。

  我们判断财政难紧,货币难松

  逻辑上说,要维持广义利差,一那么“货币难松”,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带动利率下行,且会加大本币贬值预期;二那么“财政难紧”,财政政策如果放松力度,那么经济下行压力可能会再度加大,实际增长率预期和利率预期会再度转为下行。我们判断“宽财政、稳货币、稳汇率、调结构”将是一个根本导向。

  改革:预计供给侧力度调整,关注年份其他红利

  供给侧改革将会继续但力度和节奏预计会调整

  供给侧改革是十三五重头戏,未来仍将延续;但这轮去产能实际上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明年在节奏和力度上可能会显著放缓。

  价格是最有说服力的,以煤炭为例,三季度之后价格高斜率飙升是供给缺口的典型迹象。除去产能在下半年政治局会议之后推进较快之外(去年底产能57亿吨,关停加276个工作日之下实际产能缩减到38亿吨),我们判断之前的去产能方案亦可能低估了需求反弹的力度。

  毕竟,站在2022年下半年看产能问题,是在一轮通缩期末端静态看产能。而通缩一旦结束,价格的上升会进一步引导实际需求的反弹,从而形成产业链之间“乘数-加速数”的正向传导,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求反弹叠加供给收缩,即需求曲线右移的同时供给曲线左移,价格的反弹超预期不难理解。

  我们估计明年在坚持供给侧改革提法不变的同时,在实际去产能的节奏和力度上会有所调整。

  阶段性制度红利释放抬升风险偏好的逻辑随时存在

  2022年是政治经济周期关键一年,更为实质性的改革可能要到之后的2022年,但阶段性制度红利释放抬升风险偏好的逻辑在2022年随时存在。我们建议适度关注十三五时间表推动下的国企改革,人口流动新趋势和楼市调控压力所推动的户籍制度改革,及欧美新保守主义抬头所推动的“一带一路”。

  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预计会在2022年加速呈现

  草根调研显示,主要一二线城市2022年孕妇建档数量同比2022年有50%以上增长,同比2022年亦有40-50%。实际上这几乎还不包括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二孩政策于2022年初实行,预计到2022年上半年它的影响力才会初步呈现。生育是一个社会化现象,趋势一旦形成,那么可能会进一步流行。我们判断在未来的三年内,生育率修复可能是一个加速的过程。由于目前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普遍偏悲观,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一领域会有预期差。

  权益:关注被供给端线索掩盖的需求端线索

  需求端线索根本可以解释权益市场表现

  供给收缩是2022年权益市场的主线之一,但需求端线索其实一直都存在。如果我们以发电耗煤增速作为经济景气度的影子指标,我们会发现今年以来CRB工业原材料指数主要成分,甚至主要资源股股价在拐点和斜率上均与它高度相关,市场是极为有效的。

  所以从需求端逻辑来看,经济名义增速的变化是我们理解权益市场表现的一个根本线索。企业盈利将与经济名义增速一致,于2022年Q1或Q2见顶,具体那么取决于本轮主动补库存是三个季度还是四个季度。

  需求端的三条线索

  如果我们把权益市场视为一个DDM模型,那么分母整体看上去处于并不友好的状态。从宏观逻辑来看,利率抬升会对估值形成一定压制。风险偏好应该会随改革红利释放抬升,但时间上并不确定。相对确定性的线索来自分子,在经济名义增速改善和中周期再通胀过程中,有几类行业会面临根本面修复。一是盈利伴随经济名义增速周期性修复的;二是受益于未来几年的再通胀周期的;三是受益于外需的逐步好转的。

  边际变化决定定价,所以市场表现会领先于根本面

  市场表现会领先于根本面。2022年的权益市场表现验证了我们去年的判断,即经济从加速变坏向减速变坏变化的点就是市场底;那么,经济从加速变好向减速变好的点(复苏脉冲的加速度放缓的时点)将会是根本面角度的市场顶。

  债券:在逆周期的环境中等待

  名义增速决定利率,利率在长周期中总是震荡下行

  学告诉我们,利率本质上由经济名义增速(经济实际增速+价格增速)决定,前者是资本带来的投资回报,后者是资本要求的通胀补偿。从长周期来看,由于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实际增速和通胀都会随要素红利的耗散而趋势性走低,利率总是震荡下行。

  简言之,人口等长周期要素决定经济实际增速和通胀长期趋势,经济实际增速和通胀又决定利率长期趋势。从历史数据看也确实如此,在70年代末全球人口增速到达高点后,利率根本上也到达高点;此后整体是震荡下行。兴旺经济体的人口小周期反弹也数度将利率平台阶段性拉高,但长期趋势并无改变。

  长周期不是唯一,每个名义增速反弹的短周期就是债市的“逆周期环境”

  总谈长周期趋势没意义,如同凯恩斯所说,“从长周期来看,我们都终将离世”。短周期趋势对投资来说更为关键。如前所述,每一轮经济脉冲和通胀周期带来名义增速上升的时段,利率都会大概率上行,这样债市就处于逆周期状态。

  我们可以把产成品库存当作名义增速的影子指标(因为它既包含量,又包含价)去对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不难发现,二者在经验上是高度相关的。

  本轮GDP名义增速上升来自于三个因素:一是包括中美在内的全球主要制造业国家制造业库存见底;二是中国启动了一轮“房地产去库存”,拉动了相关产业链;三是基建增速连续在高位,对相关行业亦带来了一定影响。

  债市根本面似乎滞后于了名义增速上升,甚至是库存上升,这一点与这轮债市加杠杆的过程有关。但规律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从这轮周期来看,目前已补库存5个月,随着库存周期的进一步上升,利率将继续震荡上升。利率一般会领先于库存一个季度不到的时间触顶。所以,如果不考虑中周期的通胀可能性,从短周期角度考虑,债市可能还有两个季度左右的典型逆周期。

  中美利差逻辑亦带来利率上行压力:从利差角度看上行幅度

  中美利差因素也是一个约束。在人民币贬值周期中,利差收窄会形成现实的外汇端压力。在美国再通胀和利率上升的阶段,中国很难是通缩和利率下行,否那么汇率将会剧烈反响。

  以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本轮利差底部是2022年底2022年初的0.49(当时是人民币汇率压力最大的年初汇灾时期),11月第三周再次触及这一低点0.49,同期汇率压力再度上行。如美联储再一次加息出现,那么利差又重回新低(目前是0.59),汇率压力会再度加大。这里还没有考虑美国可能出现的屡次加息的情形。从利差角度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破3.2似乎是一个必然。

  成认周期现实,等待下一个周期时机的出现

  假设我们抛开中周期的趋势(中周期通胀趋势未定,美国加息次数不定),单从短周期看,明年二季度可能是一个时机再现。一那么如前所述,地产端压力会传递至工业端;二那么是至二季度通胀可能会有所放缓。

  主要风险因素:不同于我们假设的例外

  例外情形之一是新保守主义影响下的欧洲出现黑天鹅事件。如我们所知,未来除意大利公投外,还有2022年的荷兰、法、德大选。

  例外情形之二是美联储加息对风险资产影响超预期。尽管此次加息已不比去年底,市场对联储加息有充分预期,但毕竟涉及到全球资产之间的联动,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例外情形之三是还在继续升温的房地产调控带来硬着陆。今年10月,房地产市场已实现第一轮软着陆;明年一季度那么是衡量第二轮软着陆能否实现的关键时段,一些重要细节尚需进一步观察。

篇二:2022中央经济会议的主要内容及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2消费方面,会议提出,要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提升

  产品质量,加快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改善消

  费环境,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增强消费能力,让老百姓吃得

  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有针对性、有目标、有引导地支持投资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从今年4月份以来保持了持续回升的

  态势,1-11月份,全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5%,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4个

  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出5.4个百分点,高于全部投资3.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

  今年以来持续保持在8%以上的较快增长速度。

  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指出,在强调投资总量增大的同时,更要

  有针对性、有目标、有引导地支持投资的方向。

  石磊认为,在总量扩大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提升投资的质量,优化投资的结

  构,更多地把社会投资集中到未来成长性更高、效率更高、产业带动效应更强、

  抗风险能力更强、技术进步空间更大的产业。在未来显示优势的这些领域,应

  该是公共政策扶持、支持、引导的重点。

  消费明年有望继续成为经济增长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说,展望明年,消费有望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

  刺激。美国《福布斯》网站说,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严肃的结构性变革。中国正在推进工厂自动化,是机器人设备的最大买家,中国在价值链上的位置不断上移,高科技元素增加。中国经济仍然保持增长,消费贡献率达78%。德国财经网说,加大减税降费是“最好的新年礼物”,可以进一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压力,相当于政府赠送的“礼包”。日本共同社报道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推出大规模减税等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会被亚洲市场视为利好。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说,,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危机回潮的大背景下,中国依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无论是基于历史眼光还是全球视野,中国经济的发展质量预计仍将保持在上升通道。

篇三:2022中央经济会议的主要内容及精神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但是,稳增长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会议对于如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稳增长作了具体安排和部署。

  高质量发展是方向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完成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主要预期目标难度不大。同时,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包括: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对于指导明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十九大已作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近两年,经济增速下降,既有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客观原因,也有对高质量发展理解和执行偏差的主观原因。高质量发展虽然不唯GDP但并非不要GDP,而是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应对百年变局,均需要中国经济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实践中刻意追求质的改善而忽视量的增长,可能会造成不良结果。如今年部分地区对环保要求缺乏弹性,层层加码,导致下半年大规模拉闸限电,影响到正常的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会议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突出了发展是首要任务和解决任何问题的关键。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是基于对明年经济形势的重大判断,即世纪疫情冲击下,明年外部环境更趋错综复杂,内部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25次提及“稳”,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经济运行是一个有序演化的动态过程,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避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避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但是,新旧动能转换难以一蹴而就,新经济增长点难以迅速补上房地产和高耗能产业等旧经济增长点留下的空白。因此,不是急于求成而是稳扎稳打,推进新旧动能平稳衔接,有助于减少政策调整和改革的阵痛,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和社会大局尤为重要。经济工作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虽然系统性视角已经被多次提及,但实践中各部门各区域或多或少会优先考虑自己的KPI,轻视了溢出效应对整个系统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既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也要防止分解

  谬论。今年一些非经济政策希望快速实现长期目标,毕其功于一役,结果短期对就业市场和金融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同时,尽管一些经济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可能低估了次生效应,只盯某个经济指标,轻视了其他相关指标。因此,制定和实施政策都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实践标准,遵循经济规律,以实践效果来检验政策的成败优劣。

  进一步纠正认识偏差和执行偏差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会议对正确认识和把握五个重大问题进行了阐释。一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会议指出,共同富裕是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再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而不是劫富济贫,搞逼捐、养懒人。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会议还提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这说明现阶段共同富裕的主要落脚点仍在以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提高劳动者报酬和加强社会保障为主的初次和再次分配。

  二是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这是对国内外关切的教育双减和互联网监管引发资本动荡的回应。资本以逐利为目的,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但不加以有效监管,任其野蛮生长,也会对社会生活产生消极作用。中国将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监管。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前提下,仍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世纪疫情冲击导致全球供应链断裂、国际物流受阻、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引发各国通胀飙升。尽管中国通胀形势显著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但缺柜、缺煤、缺电等造成的供给端通胀压力可能超预期。此外,中国工业生产高度依赖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进口,需要未雨绸缪。因而,会议提出供给冲击的概念,要求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四是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监管趋严是2021年经济工作的一大主题,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有多处部署。部分经济领域债务高企,不具备可持续性,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美联储货币政策可能转向的大背景下,早晚都会“爆雷”。因而,主动排雷好过未来的被动去杠杆,但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

  五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2021年能耗双控引发热议,部分区域搞“碳冲锋”或“运动式减碳”,以致全国大范围出现拉闸限电,显著冲击了正常的工业生产,甚至影响到了居民用电。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仍处于经济发展阶段,用电量只增不减,国内发电仍以煤电为主。新能源固然重要,短期却难以完全替代传统能源。为了减少地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冒进”,此次会议提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对上述问题的阐述,积极回应了外界关切、澄清了模糊认识,不仅对于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也契合了前述关于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即要稳中求进、加强统筹。

  短期经济目标是稳增长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可以预见,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有收缩效应的政策将会慎重出台。会议从七个方面做了政策安排,宏观政策稳健有效位列七大政策之首。

  2021年7月份以来,面对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压力加大,中国提出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跨周期不是对传统逆周期调节的替代而是补充。此次会议强调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就是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继续给经济恢复提供必要的支持。所以,会议对财政货币政策的提法与上年相比没有大的改变。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要保证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明年面对经济下行和三重压力,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这意味着在加强形势研判的基础上,当出手时就出手,维持正常的宏观政策空间是留着用不是攒着看的。这也是坚持“以我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应有之义,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底气所在。当然,面对疫情造成的非对称冲击,可能仍要进一步发挥结构性或定向财政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财政政策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此外,还要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提高宏观政策效能。

  财政货币政策不能包打天下、包治百病,还需要其他政策的支持和补充。微观政策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有助于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结构政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改革开放政策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有助于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有助于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解决重点人群就业问题,健全灵活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有助于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力度之大,历史罕见,尤其是对房企融资的控制。但是,由于中国经济与房地产深度捆绑,房地产大幅下行也不符合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大局稳定的总基调。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对于中国经济是先破后立的逻辑,其留下的“蓄水池”功能也需要新经济加速填补。此次会议提出,科技政策加快落地,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正是用“新经济”替代“旧经济”的重要出路。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一次澄清认识、凝聚共识、提振信心和稳定预期的重要会议,极为务实地结合境内外形势新的发展变化,回答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为明年经济工作做了充分的政策措施和理论舆论的准备。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将面临一个更加友好的政策环境,有望开创一个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

推荐访问:2022中央经济会议的主要内容及精神 主要内容 中央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