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17篇

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17篇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学科代码:学  0203  号:2009302123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威宁县喀斯特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17篇,供大家参考。

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17篇

篇一: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学科代码:学

  0203

  号:2009302123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威宁县喀斯特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学专班

  院:法政学院业:级: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2011年5月22日

  威宁县喀斯特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介绍了威宁县基本概况及其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为促进当地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现状对策

  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市场需求,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同时,草地生态畜牧业是壮大农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有利于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既能解决人畜争粮的矛盾,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又可拉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毕节实验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使威宁县喀斯特草地生态畜牧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威宁县结合实际,利用草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同时抓住有利时机,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以项目为载体,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对该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一,威宁县基本情况1.自然概况威宁县属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气候特点,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秋天多雨,雨热同季,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0.4℃,极端低温-15.3℃,极端高温31℃,年日照时数1800h,≥10℃积温2486℃,年降水量960~1100mm,无霜期195d。其位于黔西北乌蒙山脉腹地,东经103°36′~104°5′、北纬26°30′~27°25′之间。东接贵州省六盘水市,南、西、西北与云南省的彝良、鲁甸、会泽、宣威和昭通相邻,东北与贵州省赫章县相连,属贵州省西北的乌蒙贫困山区;地势从东南向西北缓平抬升,平缓开阔,有较完整的高原平地,平均海拔2200m,素称“贵州屋脊”。威宁县是长江上游乌江支流的发源地,也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全县南北长105km,东西宽116km,总面积6295km2,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县;海拔2300m以上的凉山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7%,分布有较大的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地,是全县畜牧业的主产区;海拔2000~2300m的半凉山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7%,是全县马铃薯、玉米的主产区;海拔2000m以下的河

  谷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6%,这些地区水热条件好,气候温和,但山陡、峡谷深,是全县玉米主产区。2.社会经济状况全县辖35个乡(镇),620个行政村,3872个村民组,总人口1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4万人,占总人口的95%;全县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25.2%,为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全县耕地面积221.7万hm2,占总面积的35.2%;林地211.3万hm2,占总面积的35.1%,畜牧用地117.5万hm2(国土部门数据),占总面积的18.7%。据统计,全县2009年农业总产值27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其中畜牧业人均纯收入1207元。威宁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差,人民生活贫困,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二.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1.草地资源状况威宁县天然草地资源丰富,在建国初期草山草坡面积36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6.98%;1959年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草山草坡面积减少到30.7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8.53%;1985年经县土壤普查资料统计,草山草坡面积20.9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3.22%。到目前为止,全县天然草地面积为19.1万hm2,主要分布在凉山和半凉山地区。全县境内牧草种类繁多,常见的有35个科,150多种牧草品种;有丰富的玉米、荞麦、豆类等农作物饲料;灌丛放牧地4.3万hm2。威宁县天然草地和灌丛放牧地平均鲜草产量为4.5~6.0t/hm2;人工草地平均鲜草产量45~75t/hm2;天然草地上的主要牧草有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羊茅、细叶苔草、西南委陵菜、画眉草、早熟禾等,而人工草地种植的牧草品种有多年生黑麦草、一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红三叶、紫花苜蓿、聚合草、鸭茅等。全县人工草地保苗面积达1.877万hm2。多种类型的草地资源与独特的气候特点,形成了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2.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状况威宁县畜牧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享有“畜牧之乡”的美誉;“威宁火腿”享有盛誉;威宁四堡黑山羊,肉质细嫩且无膻味,广受欢迎;威宁黄牛是贵州省的优质地方品种;威宁还是贵州半细毛羊的主产区。畜牧业是农村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威宁县把草地生态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统计,2009年全县各种牲畜存栏206.6万(头、匹、只),其中,大牲畜存栏36万头,出栏6.5万头;猪存栏92.7万头,出栏65.9万头;羊存栏47.9万只,出栏29.3万只;家禽存栏202万只,出栏168万只;肉类总产量7.97万t;禽蛋产量0.24万t。

  3.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状况威宁县受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受到一定程度地制约。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民对草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及种草养畜先进的管理技术已有初步认识,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六五”期间,国家农业部在威宁灼甫飞播牧草取得成功,此后连续5年飞播牧草达0.7万hm2,威宁县承担了国家“南方草山草坡建设和发展畜牧业”的有关项目。国家科学院院士任继周教授、甘肃兰州草原生态研究所蒋文兰博士等在威宁灼甫进行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多个科技攻、、关课题研究,并创建了南方种草养畜的著名“灼甫模式”,将科研、示范、推广有机结合,建立以专业户为主,实行独立自主经营、分户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威宁实施“粮—经—草”三元结构种植,使“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刈割饲养、绵羊宿营改良草地”等先进的种草养畜技术深深扎根于农户中。“七五”以来,先后引进国际凯尔组织、香港乐施会的发展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新西兰政府援华的草地绵羊生态农业系统项目。近年来,“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扶贫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优质肉羊”项目、“贵州黑山羊保种”项目、“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优质家禽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等重大项目先后实施。在这些项目的拉动下,通过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以草定畜等技术,使草畜配置更加合理。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更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三.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1.规模化程度低威宁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农户居住分散,长期以来形成的小而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仍没有根本改变,散户饲养较为普遍。全县规模养殖场(大户)牲畜饲养量占全县牲畜饲养量比重很小,效益较低。2.养殖水平不高养殖农户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差,良种良法普及率和工业饲料入户率低;饲养方式落后,深坑圈比例大,牲畜商品率低,畜禽个体生产性能不高[1-2]。3.产业化发展缓慢一是规模养殖比例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基地发展缓慢,存栏量不足,生产能力弱;二是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少。创品牌、带农户、闯市场的能力弱;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四是缺少品牌,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链短,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篇二: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威宁县炉山镇鑫峰煤矿(整合)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公示)

  第1页

  威宁县炉山镇鑫峰煤矿(整合)(建设规模:15万t/a)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

  GuizhouCoalMineDesign&ResearchInstitute环评证书:国环评证乙字第3311号2012年01月目录

  1项目概况...............................................11.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11.2工程简况.............................................12项目环境影响、生态整治及污染防治措施...................22.1生态环境.............................................22.2地表水环境...........................................22.3地下水环境...........................................52.4环境空气.............................................62.5声环境...............................................72.6固体废物.............................................83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9

  第2页

  4环境经济损益..........................................105环境风险..............................................106环境可行性分析........................................106.1与相关规划及政策协调性分析..........................116.2清洁生产水平........................................116.3总量控制............................................126.4公众参与............................................127总体结论..............................................138要求与建议............................................138.1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8.2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页

  1项目概况1.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威宁县炉山镇鑫峰煤矿(整合)建设单位:威宁县炉山镇鑫峰煤矿建设地点:贵州省威宁县炉山镇公贤村建设性质:改扩建(整合)建设规模: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t/a服务年限:8.15a

  1.2工程简况

  鑫峰煤矿(整合)位于威宁县炉山镇境内,为《威宁县整合煤矿、生产结构调整及合理矿权设置规划方案》中的整合煤矿之一,并属于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07〕105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毕节地区毕节市等八县(市)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中的整合煤矿,该矿由原结里煤矿(6万t/a)和原鑫峰煤矿(6万t/a)整合而成,贵州省能源局于2011年12月以黔能源煤炭〔2011〕839号文对《威宁县炉山镇鑫峰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进行了批复。该矿于2008年7月整合而成,目前井下和地面工程已基本完成,仅剩少部分工程未完成施工。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171.21万t,设计变更后规模为15万t/a,服务年限为8.15a。设计开采煤层为C505和C401等2层煤层,原煤属属中灰、特低~中硫、低发热量的焦煤。一、二采区采用倾斜长壁后退式采煤法(仰斜开采、俯斜开采),三采区采用走向长壁后退

  第1页

  式采煤法。前期在开采首采工作面C505煤层时采煤工作面设计采用炮采工艺,从第二个工作面开始采煤工艺改为普采,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矿井设计以2个水平,3个采区开采全井田,水平标高为+1780m(东部)和+1425m(西部),设计首采区为一采区,首采煤层为C505号煤层。

  鑫峰煤矿(整合)目前井下已基本完工,地面仅部分设施未建成,设计在工业场地新建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开采三盘区时增设三采区副斜井和三采区回风斜井,并建设三采区风井场地和副井场地。

  本项目日常生活、井下消防、防尘用水采用附近的山间裂隙水,经核实矿井取水不会对附近村民取水产生影响。本项目采用处理后的矿井水作为生产水源,不足部分由生活水源补给。矿井污废水经处理并尽量复用后,剩余部分经地表冲沟排入大河,

  本项目拟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供热辅以电热的供热方式。矿井不考虑建配套选煤厂,原煤主要销往威宁县福威教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作炼焦煤炭。矿井在籍总人数292人,矿井全员效率2.085t/工。矿井建设总投资为5630.49万元,环保工程投资为256.08万元,环保工程投资占项目总投资比例为4.55%。2项目环境影响、生态整治及污染防治措施2.1生态环境

  1)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目标第2页

  矿区总体为中山地貌,评价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棕壤,属中度水土流失区。评价区农田植被和草地植被是最主要的景观生态类型之一。目前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稳定,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尚好。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主要是评价区涉及的村民点,受地表沉陷影响的土地、动植物资源、地表和地下水环境以及各种地面设施及矿区内道路等。

  2)施工期生态影响矿井各场地占地主要为工矿用地、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和荒草地等;评价要求保存好施工期的表土层,以用于服务期满后工业场地的土地复垦之用,占地耕地的需要进行异地补偿。3)运营期生态影响及保护措施(1)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矿井建成后区域生物量的减少对评价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是可以承受的。(2)地表沉陷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本矿井开采后地表沉陷表现的形式主要是地表裂缝、局部塌陷、崩塌和滑坡等。地表沉陷对区域地表形态和自然景观的影响主要局限在采空区边界上方的局部区域。(3)地表沉陷对地面设施的影响及保护措施矿井主要煤层开采后全井田最大下沉值将达到3.14m,地表移动变形影响范围全井田为0.70km2。公贤寨、中营哑口位于保护煤柱内,基本不受地表沉陷影响。小坪子和结里公社零星居民因未留设保护

  第3页

  煤柱而受到煤层开采沉陷Ⅳ级破坏的影响。评价要求将小坪子及结里公社受沉陷影响的零星居民采取搬迁措施。同时,评价要求加强观测,时刻注意滑坡的滑坡滑移动向,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并严禁在陡崖下方和滑坡体上新建居民房屋,以预防各类地质灾害可能对人畜、建筑物及环境带来的危害。

  矿井开采对工业场地、三采区风井场地、三采区副井场地、矸石场挡矸坝等的影响均较小。矿井开采对炸药库的影响较大,评价要求留设保护煤柱或另行选址建设。

  (4)地表沉陷对耕地、林地的破坏及生态综合整治措施矿井全井田开采后受地表沉陷破坏的耕地总面积为52.60hm2,受地表沉陷破坏的林地总面积为12.71hm2。矿井投入生产营运后,因采煤沉陷受中度破坏的基本农田面积约13.16hm2,重度破坏的基本农田面积约0.42hm2。环评要求由业主出资,对受地表沉陷影响的耕地及基本农田进行土地复垦、整治和补偿。4)加强工业场地绿化,并对工业场地地面进行硬化处理。5)矿井服务期满后的生态保护措施矿井服务期满后地表移动变形影响,仍采用运营期的土地复垦和水土保持措施。对各工业场地内各种建筑设施可根据当地需要双方协商妥善处理。对当地不能利用的各种井筒等采取封闭措施。对不能利用的场地,宜进行农业和林业复垦。

  第4页

  2.2地表水环境

  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矿井建设后工业场地污废水受纳水体为大河。评价区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监测结果表明大河各断面各监测指标均未超标。因此,说明大河水质完全可满足Ⅲ类标准要求,可新建排污口。2)建设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及其治理措施矿井水处理站和生活污水处理站已经建成,目前没有矿井水排出,环评要求施工中若有矿井水排出,则要求收集至矿井水处理站处理后排放,生活污水要求经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复用于地面生产、场地施工用水和施工场区防尘用水。3)运营期污废水治理及排水对地表水的影响矿井正常涌水量为737m3/d,评价要求采用:调节+混凝沉淀+曝气+锰砂过滤+部分消毒处理工艺,处理站规模为2400.0m3/d;处理后矿井水378.82m3/d复用,剩余部分矿井水水质优于《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Fe执行《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排入大河。本项目矿井水复用率可达51.40%。矿井工业场地生活污水产生量为81.45m3/d,集中收集后采用具有脱磷脱氮效果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处理总规模为96m3/d。处理后的工业场地生活污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后排入大河。地表水预测结果表明,矿井污废水正常和非正常的排放情况下,

  第5页

  对大河水质影响均较小;但环评仍要求避免事故排放,尽量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实施雨污分流,环评要求在半封闭棚架式储煤场四周设置煤泥水的收集水沟,以避免雨季和场地冲洗产生的煤泥水对周围水环境产生污染影响。

  4)矿井服务期满后的水污染防治措施项目生产停止后,矿井水(斜井排水)处理站才能停止运行。工业场地若为当地再利用,生活污水处理站则仍需继续运行。2.3地下水环境

  1)环境质量现状及保护目标评价区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环评选取区域出露的3个泉点进行采样分析,监测结果标明,本项目各监测井泉各项监测指标均可满足Ⅲ类标准要求,说明区域地下水总体情况尚好。地下水保护目标为评价区具有供水意义的井泉和含水层。2)运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及措施(1)地下水现状监测结果表明,水质现状良好,并且井泉尚未漏失,目前未受煤层开采影响。(2)导水裂隙带预测分析表明,井下开采主要对煤系地层宣威组(P3xn)和飞仙关组(T1f)承压含水层产生疏干影响;对其他上覆含水层及下伏含水层的影响较小。(3)J1和J2井泉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可通过纳入矿井供水予

  第6页

  以解决。同时煤炭地下开采具有不可预见性,环评要求营运期间凡是由于本矿开采影响附近村民生活用水的,应由业主出资解决。

  (4)评价要求采取减少污水入渗、及时填补裂缝、饮用水源漏失赔偿、建立水文地质观测点、动态观测网等多种措施,以减少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2.4环境空气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评价区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评价在工业场地和结里公社各设置1个环境空气监测点,进行一期监测,监测据表明,区域大气环境中TSP、SO2日均浓度和SO2小时浓度均未超标。说明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保护目标为工业场地周边的中营哑口、结里公社以及运煤道路两侧居民点。2)建设期环境空气影响及其治理措施矿井施工期(很短)生活炉灶燃煤排烟和施工扬尘对区域环境空气的影响较小。施工期环境空气防治措施:施工营地使用太阳能辅以电热的供热方式;工业场地施工道路采用洒水措施;施工期间施工材料和设备在装、运、卸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采取洒水防尘和加盖篷布等措施。并定期对施工现场的裸露地面进行洒水抑尘。3)运营期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1)不使用燃煤锅炉,使用太阳能辅以电热的供热方式。

  第7页

  (2)工业场地地面储煤场改为棚架式半封闭储煤场,运输皮带均设置在封闭式走廊内,对装卸等分散产尘点采取洒水防尘措施和工人个体防护措施,减轻生产系统扬尘对环境空气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3)矿井产品煤汽车运输产生的废气、运煤公路产生的运输扬尘等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矿井新增的交通流量对道路两侧环境空气影响较小。

  (4)环评建议综合利用的瓦斯纯量为630万m3/a,占瓦斯抽放纯量的92.20%。2.5声环境

  1)声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项目区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评价在鑫峰煤矿(整合)工业场地厂界、附近村民点及运煤道路旁村民点共布置6个噪声监测点,监测结果表明,环境质量现状均满足标准要求,声环境现状良好。声环境保护目标为工业场地周边的中营哑口、结里公社以及运煤道路两侧居民点。2)施工期噪声影响及防治措施中营哑口及工业场地(三采区副井场地)的距离在矿井昼间施工噪声影响范围之外,但夜间可受到矿井施工的影响;结里公社昼夜均可能受到后期三采区风井场地建设的影响。因此环评要求在非申报且公示的情况下禁止夜间施工,由于后续施工期短,施工期矿井建设产

  第8页

  生的噪声对外环境的影响很小。矿井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并对设备定期维修、养护;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强化施工期噪声的管理,避免噪声扰民事件发生。

  3)运营期噪声影响及防治措施矿井主要噪声源为工业场地压风机房、通风机、瓦斯抽放站泵站、坑木加工房、机修车间、污水处理站及筛分楼噪声以及三采区风井场地的通风机噪声影响,评价针对高噪声源分别采用减振、吸声、消声、隔声等声学治理措施。根据预测结果,矿井投产后,工业场地、三采区风井场地厂界噪声昼夜噪声预测值均达标。在采取各项噪声控制措施后,矿井产噪声对区域声环境敏感点影响较小。2.6固体废物

  1)施工期固体废物及其处理方式矿井后续井巷工程矸石运至矸石场堆弃,施工期建筑垃圾尽量回收利用,矿井施工垃圾及时清运至当地环卫部门认可地点处置。2)运营期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情况(1)煤矸石处置及综合利用矿井运营期采掘矸石及手选矸石共1.5万t/a。类比分析确定矿井煤矸石为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初步分析矿井煤矸石可用于制砖。在综合利用未落实前,矿井生产期煤矸石要求运往矸石场堆弃。评价推荐矸石场位于工业场地西北侧边界外约30m处的山沟内,占地面积为0.50hm2,容量5.6万m3,服务年限大于5a,矸石堆放要

  第9页

  求分层卸载、推平压实,矸石场周围进行绿化;矸石场可按Ⅰ类贮存场设置,矸石场设挡矸坝、截排水沟和排水涵洞,挡矸坝下设沉淀池(40m3),矸石淋溶水经沉淀后排放。

  (2)其它固体废物处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进行有机堆肥和无机填埋处理;矿井水处理产生的煤泥压滤后外销;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及生活垃圾一并进行堆肥处理。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得到妥善处理或处置后,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较小。

  3环境监测及环境管理

  矿井应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构,加强排污口的规范化管理;加强矿井施工期及运营期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在矿井水处理站和生活污水处理站出口设置污废水计量装置,在矿井污废水总排口安装在线自动监测仪。

  4环境经济损益

  矿井年环境代价60.57万元,吨煤环境成本4.04元,万元产值环境代价50元,环境保护工程效益指数1.05,说明鑫峰煤矿(整合)环境保护治理工程经济上可行。

  5环境风险

  本工程存在的主要环境风险是采煤诱发的地质灾害、矸石场溃

  坝、矿井事故排水、地面瓦斯综合利用系统爆炸,地面炸药库爆炸、

  工业场地洪灾风险等。

  第10页

  评价要求严禁在陡崖下方新建房屋,以避免矿井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整合的鑫峰煤矿煤层开采将影响到小坪子和结里公社零星居民,评价要求将小坪子及结里公社受沉陷影响的零星居民采取搬迁措施。其他居民点必须加强观测,并采取相应工程治理措施,预防和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环评同时要求在陡岩或危岩处加强监控,以便及时疏散附近村民和预防各类地质灾害可能对人畜及环境带来的危害。

  矸石场发生溃坝时影响距离约275m,溃坝在雨季可能影响工业场地的安全,业主应积极寻找煤矸石综合利用途径,减少矸石堆存量来避免溃坝风险的发生。

  本项目需从防范井下突水,同时应避免污废水处理系统失效而产生的事故排水。

  矿井瓦斯利用系统设施和管道、地面炸药库爆炸发生的几率较小。

  工业场地易受到山洪影响,矿方应严格按照设计和《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措施进行建设,使工业场地避免山洪影响。6环境可行性分析6.1及相关规划及政策协调性分析

  鑫峰煤矿(整合)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t/a,属《贵州省威宁县整合煤矿、生产结构调整及合理矿权设置规划方案》和属于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07〕105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毕节地区毕节市等八县(市)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中的整合煤矿。原

  第11页

  煤煤质中灰,特低硫-中硫煤焦煤。产品煤主要销往威宁县福威教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作炼焦煤炭。矿井的建设符合区域煤炭的开发和发展规划。

  项目区域属农业区,井田内无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各场地选址不在县城和乡政府规划区内,矿井建设符合相关规划要求。

  矿井开采煤层平均硫分均小于2%,产品煤主要销往威宁县福威教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因此,矿井建设符合《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要求。矿井水处理后要求尽量复用于矿井内部各用水环节,复用率最终可达51.40%。

  矿井煤矸石要求进行利用,在综合利用落实前,要求运至矸石场进行定点处置,处置率为100%;瓦斯利用率为92.20%;沉陷区整治率为98%,各项指标均符合《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贵州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的要求。6.2清洁生产水平

  矿井清洁生产水平总体接近煤炭采选业国内清洁生产三级水平,需进一步改进开采工艺,降低物耗、能耗,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以使企业达到清洁生产水平要求。6.3总量控制

  评价通过计算,建议本工程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为:COD:2.46t/a;NH3-N:0.24t/a。

  第12页

  6.4公众参及

  公众参及调查显示,100%被调查个人和100%团体均支持鑫峰煤矿(整合)的建设;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针对受调查团体和个人关心的问题,环评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和补偿措施,并及建设单位进行了沟通,以确保矿井建设和投产得以顺利进行。7总体结论

  鑫峰煤矿(整合)建设符合区域煤炭开发规划、环保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可为威宁县福威教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优质煤炭,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其建设是必要的。

  鑫峰煤矿(整合)项目组成、选址、布局、规模、工艺总体可行;公众支持率高;污染物排放总控指标要求征得当地环保部门同意和落实;矿井水、瓦斯、煤矸石等均要求进行综合利用;沉陷区制定了生态综合整治规划;环境风险事故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均较小。环评报告和开采方案所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在贵州其它矿区均有成功实例,实践证明是可行、可靠的。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威宁县炉山镇鑫峰煤矿(整合)的建设是可行的。8要求及建议

  1)因矿井建设和地表沉陷会产生破坏耕地的问题,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好补偿和土地复垦的工作。

  2)认真落实公众关于补偿、安排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合理要求,第13页

  保证受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不降低。3)建设单位需切实落实好矿井整合前煤矿开采对村寨造成损害的

  补偿和整治措施,切实将地表塌陷处理完善,并按要求对煤层开采引起的滑坡、塌陷等留设保护煤柱,确保相关村寨的安全。

  4)建议加强及矿区范围内村民的沟通,搞好矿群关系,及时处理矿井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引发的矛盾,避免矿群纠纷。

  第14页

  

  

篇三: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及典型区应用

  马广文;何立环;王晓斐;王业耀;刘海江;董贵华

  【摘要】以农村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结构为核心,以县域为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单元,筛选了农村环境状况指数和农村生态状况指数,构建了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确定了评价因子、权重系数、计算方法及评价级别。在此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尚志市、祁连县、保德县、定南县、夷陵区、永定区、乐东县、威宁县和平利县等9个典型县域,开展了案例研究和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中国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Centeringontheruralenvironmentalqualityandecologicalsystemstructure,takingthecountyfor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theruralenvironmentalqualityunit,screeningtheruralenvironmentconditionindexandruralecologicalindex,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ofruralenvironmentalqualitywasconstructed,anditdeterminedtheevaluationfactors,weightcoefficient,calculationmethodandevaluationlevel.Ninetypicalcounty,Shangzhi,Qilian,Baode,Yiling,Dingnan,Yongding,Ledong,WeiningandPingliwereselectedinthenationalscope,todevelopthemethodverificationandcasestudy.Theresultsshowedthatthismethodcanbeusedfor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environmentalqualityinChina.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监测》

  【年(卷),期】2014(000)005

  【总页数】6页(P10-15)

  【关键词】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环境状况指数;生态状况指数;专家评估法

  【作者】马广文;何立环;王晓斐;王业耀;刘海江;董贵华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20.2

  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农村环境兼有生产和生活双重功能,一方面农村环境要素对农产品生产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农村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条件,因此,农村环境是人们生存环境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中国农村村庄数量庞大,当前的环境形势严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交织在一起,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重点地区是农村,因此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意义重大。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是农村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村落生态系统的人、各种生物有机体和非生物成分的组成要素通过协同进化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只有深入研究各成分的性质及其与系统中各种其他成分的相互关系,才能对系统的整体性有更好地了解[2]。在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方面,国外学者注重从农村环境要素(如土壤、饮用水源

  和农业景观生态等)出发进行研究[3-5],侧重于单要素评价,但不能直接用于中国农村环境质量评价。国内学者在监测布点和评价指标体系、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和农村环境质量指数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6-11],但只是单一考虑农村生态状况或环境状况,很少进行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且注重于较小尺度的评价方法研究,很难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应用。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外研究中缺乏对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笔者从适合全国范围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的角度出发,依据农村环境状况和生态状况监测结果,综合环境质量和生态质量2方面内容,对原有的评价方法加以改进,提出了以县域为基本评价单元,更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以期为中国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撑。1研究对象1.1研究区以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为研究区,综合考虑农村环境状况和生态状况,以县域为基本评价单元,研究构建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同时,考虑地域、气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现状和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选择分布于中国东、中、西部,涵盖南方和北方的9个县(区、市)作为典型区,利用建立的方法评价其综合质量。典型区分别是尚志市、祁连县、保德县、定南县、夷陵区、永定区、乐东县、威宁县和平利县。1.2典型区概况尚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属哈尔滨市所辖的县级市,处于44°29'~45°34'N,127°17'~129°12'E之间,总面积8910km2,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多年平均降水量652.20mm,全年有5个月在0℃以下;祁连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处于37°25'~39°05'N,98°05'~101°02'E之间,总面积1.57×104km2,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0.7℃,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91.10mm;保德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属忻州市所辖,处于

  38°39'~39°07'N,111°56'~111°20'E之间,总面积为997.5km2,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8℃,多年平均降水量470.5mm;定南县位于江西省最南端,隶属赣州市,总面积1318.72km2,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多年平均降水量1550mm;夷陵区隶属湖北省宜昌市,总面积3424km2,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9℃,年平均降水量1177.34mm;永定区为湖南省张家界市政府驻地,总面积2174km2,位于28°52'~29°48'N,109°40'~111°20'E之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降水量1400mm;乐东黎族自治县(简称乐东县)位于海南省西南部,处于18°24'~18°58'N,108°39'~109°24'E之间,总面积2747km2,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4℃,年降水量1600mm;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简称威宁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属毕节市辖范围,面积6295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1.2℃,年降水量739mm;平利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陕、鄂、渝3省交界处,隶属于安康市,处于31°37'~32°39'N,109°~109°33'E,总面积2627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3.9℃,年均降水量952.5mm。研究区具体位置见图1。图1典型县域分布示意图底图边界下载自https://219.238.166.215/mcp/Default.html.下载日期:2008年10月9日.底图原始图件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4000000自然地理版(南海诸岛).审图号:GS(2008)1373号.2研究方法2.1综合指数法综合指数法是将区域环境系统(评价单元)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对各子系统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评价项目,将其表现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并给出归一化系数,将同一子系统内各评价项目的指标按权重进行叠加,得出该子系统评价指数,再将各子系统评价指数按权重叠加,得出每个评价单元的环境质量指数,然后综合分析各单元的

  指数情况,进行区域环境质量的总体评价[12]。2.2专家评估法专家评估法又称德尔菲法,是经验估计法与意义推求法的综合,即由一定数量专家直接根据经验并考虑反映特定评价观点后定出权重值[13]。该方法主要是由调查者拟定调查表,按照既定程序,以函件的方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进行征询,专家组成员以匿名的方式提交意见。经过几次反复征询和反馈后,专家组成员的意见逐步趋于集中,最后获得具有很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3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构建用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反映被评价区域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该指数由农村环境状况指数和农村生态状况指数构成。其中,农村环境状况指数反映被评价区域农村环境质量状况,农村生态状况指数反映被评价区域农村生态状况。该方法组织架构见图2。图2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组织架构3.1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评价方法3.1.1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RQI)用来反映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

  式中,RQI为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Cenv为农村环境状况指标权重,Ienv为农村环境状况指标,Ceco为农村生态状况指标权重,Ieco为农村生态状况指标。通过专家评估法获得Cenv和Ceco的值分别为0.60和0.40。3.1.2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分级根据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值,将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分别表征无污染、轻微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见表1。

  表1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分级级别指数呈现状态优RQI≥85无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特别适合生活和生产良70≤RQI<85轻微污染,生态环境良好。基本适合生活和生产一般50≤RQI<70轻度污染,生态环境一般。较适合生活和生产较差35≤RQI<50中度污染,生态环境较差。存在着明显限制生活和生产的因素差RQI<35重度污染,生态环境差。环境较恶劣,不适合生活和生产根据中国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值变化幅度(△RQI),将农村环境质量变化程度分为5级,即无明显变化、明显变好、明显变差、显著变好、显著变差,见表2。表2农村环境质量变化程度分级级别变化值描述无明显变化│△RQI│≤5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无明显变化明显变好5<△RQI≤10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明显变好明显变差-10≤△RQI<-5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明显变差显著变好△RQI>10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显著变好显著变差△RQI<-10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显著变差3.2农村环境状况评价3.2.1农村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农村环境状况评价通过对饮用水源地水质指

  式中,Ienv为农村环境状况指数,Xi分别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地表水水质指数、土壤环境质量指数,Ai则为各指数对应的权重。通过专家评估法获得环境空气质量指数、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地表水水质指数和土壤环境质量指数权重系数分别为0.35、0.20、0.20和0.25。3.2.2农村环境状况分级环境空气质量指数采用农村环境空气监测指标,根据空气质量所属级别确定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地表水水质指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土壤环境质量指数4项评价指标加权计算农村环境状况指数。根据监测要素的不同,监测布点和采样的区域尺

  度分为县域和村庄。以县域为单元进行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用农村环境状况指数(Ienv)评价农村环境状况。数值,通过专家评估法获得空气质量指数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指数值分别为100、80、60、30、15和0。饮用水源地分为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按照单因子评价法,根据饮用水源地水质类别确定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值,通过专家评估法获得水质类别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指数值分别为100、90、60、30、15和0。农村地表水分为河流和湖库2种,分别根据地表水水质类别确定地表水水质指数值,通过专家评估法获得水质类别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指数值分别为100、90、80、40、20和0。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确定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指数,并据此将土壤环境质量分为5级,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所属级别确定土壤环境质量指数值,通过专家评估法获得土壤污染等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Ⅴ级的指数值分别为100、80、60、40和20。农村环境状况指数各分指数计算方法见表3。表3农村环境状况指数各分指数计算方法环境状况指数类型基础指标数/项方法和评分原则环境空气质量指数6GB3095—2012[14]和HJ633—2012[15]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地表水29,地下水23GB3838—2002[16]和GB/T14848—1993[17]地表水水质指数湖库24,河流23GB3838—2002[16]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18]土壤环境质量指数13GB15618—1995[19]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20]3.3农村生态状况评价3.3.1农村生态状况评价方法农村生态状况采用农村生态状况指数(Ieco)进行评价。参考文献[21]和[22]评价办法确定。Ieco的计算如式(3)所示。

  式中,Ieco为农村生态状况指数,Aj分别为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人类干扰指数,Xj分别为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人类干扰指数的权重值。通过专家评估法获得权重值分别为0.25、0.20、0.20、0.20和0.15。3.3.2农村生态状况指数生物丰度指数间接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物种丰贫程度;植被覆盖指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植被覆盖程度;水网密度指数反映被评价区域水的丰富程度;土地退化指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态系统在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的土地退化程度,为负指数;人类干扰指数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干扰程度,为负指数。归一化系数取自文献[23],归一化系数是对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采用最大值法标准化,把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各个数据通过数据的无量纲化,统一到同一个层面上。各项指数的计算方法见表4。表4农村生态状况指数各分指数计算方法生态状况基础指标数/方法和评分原则指数类型项生物丰度指数20HJ/T192—2006[21]植被覆盖指数17HJ/T192—2006[21]水网密度指数5HJ/T192—2006[21]土地退化指数5HJ/T192—2006[21]人类干扰指数6《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手册》[22]4结果与讨论4.1评价结果根据2012年的农村环境试点监测结果、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监测结果和全国生态状况监测结果,利用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式(2)和式(4),分别得出典型县域Ienv和Ieco值,由式(1)得出RQI值(表5)。尚志市、祁连县、保德县、定南县、夷陵区、永定区、乐东县、威宁县和平利县的Ienv分别为87.00、75.00、82.00、85.00、84.00、82.00、65.00、61.00和89.00,

  Ieco分别为57.01、52.69、21.87、62.89、63.95、61.71、69.68、43.84和61.20,RQI分别为75.00、66.08、57.95、76.16、75.98、73.88、66.87、54.14和77.88。根据表1得出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为平利县、尚志市、定南县、夷陵区、永定区为“良”,祁连县、保德县、乐东县和威宁县为“一般”。表5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注:“()”内为相应项目所属类别。名称环境空气饮用水源地地表水水质土壤环境Ienv生物丰植被覆水网密土地退人类干IecoRQI质量指数水质指数指数质量指数度指数盖指数度指数化指数扰指数尚志市80.00(二级)90.00(Ⅱ)80.00(Ⅲ)100.00(Ⅰ)87.0075.7877.1219.1184.4966.2257.0175.00祁连县80.00(二级)30.00(Ⅳ)80.00(Ⅲ)100.00(Ⅰ)75.0045.1656.1520.8988.7999.5552.6966.08保德县80.00(二级)90.00(Ⅱ)80.00(Ⅲ)80.00(Ⅱ)82.0019.8323.9813.1311.3358.5221.8757.95定南县100.00(一级)60.00(Ⅲ)90.00(Ⅱ)80.00(Ⅱ)85.0075.2477.7736.1088.2978.8362.8976.16夷陵区100.00(一级)90.00(Ⅱ)80.00(Ⅲ)60.00(Ⅲ)84.0084.0982.6727.7786.1480.8063.9575.98永定区80.00(二级)90.00(Ⅱ)80.00(Ⅲ)80.00(Ⅱ)82.0075.4878.8134.3086.9372.9961.7173.88乐东县80.00(二级)30.00(Ⅳ)80.00(Ⅲ)60.00(Ⅲ)65.0068.5568.77100.0083.0165.0769.6866.87威宁县80.00(二级)60.00(Ⅲ)80.00(Ⅲ)20.00(Ⅴ)61.0037.2442.4518.9087.3973.4243.8454.14平利县80.00(二级)90.00(Ⅱ)90.00(Ⅱ)100.00(Ⅰ)89.0074.4677.0245.6969.8575.2361.2077.884.2讨论以县域为基本评价单元的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考虑了农村环境和生态2方面的质量状况,虽然计算过程中权重系数采用统一数据,在运用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评价农村环境状况涉及69项指标,农村生态状况涉及53项指标,众多指标已经较全面地涵盖了农村环境和生态的内容,减弱了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

  价方法中权重系数的决定性作用,在利用专家评估方法确定权重系数过程中,也综合考虑了权重系数的取值,使其趋于合理。邀请了19位专家,对3个层次各指数值和权重系数进行评估,通过3轮专家咨询、信息反馈和数据分析,最终形成目前的指数值和权重系数,专家表回收率100%,支持的比例数89.47%。2006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21],其中的环境质量指数是利用县域的SO2排放量、COD排放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等指标加权计算得出,反映县域整体的环境质量,但是不能反映农村的环境质量状况。采用村庄饮用水源地水质、地表水水质、环境空气、土壤环境监测结果评价农村环境状况,结合相应的标准、办法、规定和规范,更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典型县域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平利县属湿润区,农村环境状况和生态状况指标较高,因此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较高。威宁县地处贵州省西北部,农村环境状况指标中土壤环境质量较差,农村生态状况指数中生物丰度指数和水网密度指数较低,因此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较低。由于气候条件和区域自然禀赋的不同,各县域之间RQI不具有可比性,用各县域年际间ΔRQI表达农村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更具有实际意义,但是由于农村环境监测数据有限,ΔRQI未进行计算,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工作。5结论构建了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农村环境状况评价和农村生态状况评价2个方面。农村环境状况评价利用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地表水水质指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土壤环境质量指数计算Ienv。农村生态状况评价由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人类干扰指数加权计算Ieco。运用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评价2012年典型县域农村环境质量:尚志市、祁连县、保德县、定南县、夷陵区、永定区、乐东县、威宁县和平利县的RQI分别

  为75.00、66.08、57.95、76.16、75.98、73.88、66.87、54.14和77.88。评价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结果为平利县、尚志市、定南县、夷陵区、永定区为“良”,祁连县、保德县、乐东县和威宁县为“一般”,该结果反映了典型县域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参考文献:[1]罗文泊,盛连喜,李振新,等.生态监测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2]杨小波.农村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ArshadaMA,MartinbS.Identifyingcriticallimitsforsoilqualityindicatorsinagro-ecosystems[J].Agri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2002,88(2):153-160.[4]AdekunleM,AdetunjiMT,GbadeboAM,etal.AssessmentofgroundwaterqualityinatypicalruralsettlementinsouthwestNigeria[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2007,4(4):307-318.[5]ArriazaM,Cañas-OrtegaJF,Cañas-MadueñoJA,etal.Assessingthevisualqualityofrurallandscape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4,69(1):115-125.[6]张铁亮,刘凤枝,李玉浸,等.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6):1-4.[7]李雪梅,邓小文,王祖伟,等.污染因子权重及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级标准的确定——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4):97100.[8]雷波,张丽,夏婷婷,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重庆市新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模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37(9):1393-1399.[9]郝英群,赵晓军,周扣洪,等.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沈高镇河横村为例[J].中国环境监测,2011,27(3):97-101.[10]董亚萍.宁夏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工程,2012,2(11):20-22.[11]李丽,张海涛.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湖北省鄂州市杜山镇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Z1):122-127.[12]刘硕,朱建平,蒋火华.对几种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方法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9,15(5):33-37.[13]邵云,李斌,赵光明.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0:73-76.[14]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15]HJ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S].[16]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17]GB/T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准[S].[18]环境保护部.环办[2011]22号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S].[19]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20]环境保护部.环发[2008]39号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S].[21]HJ/T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S].[22]环境保护部监测司,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2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站生字[2008]198号关于印发2008年生态评价归一化系数及有关事宜的通知[S].

  

  

篇四: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贵州威宁草海湿地的研究现状

  任秀秀;陈永祥;冯图;薛晓辉;陈群利【摘要】贵州省威宁草海是贵州最大的天然高原淡水湖泊,是我国亚热带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但随着人类的发展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对贵州威宁草海近10年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将对我们认识和更好地保护草海生态环境起着积极的作用。【期刊名称】《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5)003【总页数】17页(P18-34)【关键词】草海;湿地生态系统;环境污染【作者】任秀秀;陈永祥;冯图;薛晓辉;陈群利【作者单位】[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生态工程学院,贵州毕节551700;[2]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毕节55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6草海湿地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侧(N26°49'-26°53',E104°12'-104°18'),目前湖区面积23.25hm2,湖泊最大水深5.0m,平均水深2.4m,是由水域、沼泽、草甸以及丰富的水生动植物和较高生产力的水生生物群落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中国著名三大高原湖泊之一,是黑颈鹤等228种鸟类的重要越冬地及迁徙中转站,有“高原明珠”、“鸟类王国”等美

  誉,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具有日照丰富、冬暖夏凉、冬干夏湿等独特的高原气候特征。[1-2]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人口膨胀、城镇建设等给草海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可回避的诸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而这些问题也在逐渐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因此对贵州威宁草海近年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将对我们认识和更好地保护草海生态环境起着积极的作用,为后期对草海保护区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草海地处云贵高原形成于约15万年前,几经沧桑,自然演化经历了生成、消亡、复苏以及人类干涉过程。在地质结构上位于黔西山字形西翼反射弧、威宁—水城大背斜向北弯曲的顶端部位,保护区地势西、南、东三面较高,自草海盆地中心向北逐渐降低,湖底海拔2170m,盆地四周地表集水区海拔在2200-2400m之间,地势起伏平缓,随着人类活动给草海的地质地貌造成一定影响,对草海湿地地质及土地利用情况的研究一直在进行。2007年和2010年,安宏锋等以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GPS野外验证,得出威宁草海周围两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表明,草海周围的森林覆盖率有一定增加,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围湖造田现象仍然存在。[3]2010年,孔凡翠根据草海的沉积记录和林树基等的研究成果,确定了草海泥炭沼泽发育与喀斯特夷平面、层状溶洞、河流阶地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威宁地区岩溶发育期次,即经历了较强—缓慢—强烈—缓慢—强烈的五个发育阶段。认为喀斯特岩溶发育严格受构造控制,并且新构造运动是威宁地区喀斯特侵蚀速率主要控制因素。[4]2012年,韦海霞等采用于1992年7月测绘的草海流域1∶10000地形图,对草海流域土壤侵蚀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草海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占流域总面积30.58%,以轻度侵蚀为主,草海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870t/km2·a,属于轻度侵蚀地区,中度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东部、南部。且梯平地、经果林地

  和难利用地侵蚀面积最大,荒草地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最大,坡耕地侵蚀总量最大。[5]2012年12月,董建伟等通过对贵州草海水岸及湖底地形测量、底质检测、水质监测、环湖査勘结果的分析,阐述了贵州草海淤积的主要因素与驱动机制:其中除了水土流失、生物填平、水生植物进占、地下水剥蚀、碱土金属沉降等因素外,主要是周边水岸向湖心大面积滑移和堆积所产生的淤积,将导致草海在37a左右时间演化为沼泽,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6]2014年,刘沛对草海地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及岩溶水资源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研究区出露的地层共有三套,分别为:石炭系、二叠系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主要断裂有孔家山断裂和孟家山断裂,岩溶形态以溶蚀沟谷、溶蚀缓丘、洼地和漏斗丘为主。[7]2014年,彭益书,杨瑞东等研究了草海湿地自中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及生态环境演化规律,认为草海盆地发育与环境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质构造作用、全球气候变迁和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方面,且地质构造运动起控制作用。[8]2015年,李翠莲等对草海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颗粒、微团聚体、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漠化地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粉粒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黏粒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团聚体主要以大粒级微团聚体为主,土壤风干团聚体大于5mm粒级的含量达到70%以上。表明草海石漠化程度的加剧,使土壤黏粒含量逐渐增多,土壤颗粒及土壤微团聚体的分形维数逐渐增大。[9]2016年,祖健等基于草海村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了耕地细碎化及其利用效率定量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草海村耕地在自然细碎化和权属细碎化的叠加下,呈现出地块数量过多,承包地块面积偏小,而地块离家不是很远的特征。自然细碎化主要表现自然地块数量偏多,全村达67块,平均自然地块面积为7.0×104m2,权属细碎化S指数平均值为0.84,地块距离指数平均值为0.2。[10]

  2016年,吴际通等以保护区1992年、2001年和2013年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土壤侵蚀状况,结果表明:1992年、2001年、2013年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分别为2.33、2.67和2.73,说明研究区土壤侵蚀不严重,以轻度侵蚀为主,但有加重的趋势。[11]2017年,王向栋等以草海上游的石漠化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石漠化条件下土壤的抗蚀能力,结果表明:在贵州草海石漠化过程中土壤的抗蚀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石漠化发展后期土壤的抗蚀能力可能会上升。[12]通过对草海近10年关于地质及土地利用的相关文献阅读可知:威宁草海处于长江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带的古老夷平面上,属于乌蒙山区的一个山间盆地,区内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广泛,岩溶盆洼地积水成湖,形成草海,是封闭型的岩溶湖泊。草海保护区内林业用地面积1929.59hm2,占总面积的20.10%,非林业用地占79.90%,在非林业用地中,水域及沼泽地面积为2547.41hm2,耕地面积为4200.00hm2,耕地细碎化明显,土地利用率低,土层较薄,石漠化较严重,石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7%。石漠化的形成,加大了该区的水土流失,加剧造成土壤物理黏粒改变、植被覆盖率下降、植物群落从高级到低级演替等结果。因此,对草海石漠化区域及石漠化条件下土壤的抗蚀能力等进行研究,可以为研究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依据,是草海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草海湿地是贵州最大的天然高原淡水湖泊,不仅在保持下游水量平衡、调节区域气候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湿地为诸多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湖内的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等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或者可以促进水体自净,加速分解水底碎屑促进泥水界面的物质交换,或者是鱼类等的天然饲料,有着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作用,同时也是检测水质的重要手段。鸟类是保护区内一类重要的动物资源,黑颈鹤等鸟类也是重要的保护对象。每年到草海越冬的鸟类众多,包括多种珍稀濒危物种,如黑颈鹤、斑头雁等,此外,草海还有丰富的水生动植物和生产力水平较

  高的生物群落。草海湿地系统结构完整,系统功能健全,是我国亚热带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因此对草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一直都是学者关注的焦点。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潘鸿对贵州草海的浮游植物进行鉴定,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90种,分属7门10纲23目41科96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达205种;其次是蓝藻门的种类,有85种;硅藻门的种类有55种;其他藻类有45种。全年均能采集到的有60种,计算得到污染生物指数平均值为2.50-2.69,显示草海已受到严重污染,属于富营养型的湖泊。[13]2010年10月,潘静等调查了草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及其水平分布。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130种,分属于5门7纲13目22科44属,主要是绿藻门和硅藻门。浮游植物数量的平均值为0.494×106个/L,生物量为0.448mg/L,叶绿素a为3.72mg/m3,草海水质处于中度富营养化水平。[14]2014年8月和11月,蔡国俊等对草海浮游动物和水质进行了两次采样,分析了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空间分布及其水质评价,并通过和以往同季的研究数据对比,探讨了30年来草海浮游动物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草海中浮游动物种类丰富,共检出浮游动物83属151种,优势种有5种,主要的优势种为桡足类的大型中镖水蚤,草海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较低。草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明显,种类组成上,夏季110种,秋季75种,夏秋共有种为34种,季节更替率达77.5%;数量构成上,夏季明显高于秋季。与历史时期相比,草海浮游动物种类变幅较小,但丰度却大幅度降低了,优势种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15]2014年,梁正其对草海湖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其分布等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发现有浮游植物共109种,分属7门17目2亚目33科49属,绿藻门种类最多,硅藻门次之,金藻门最少。草海浮游植物平均数量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75×106

  个/L和3.85mg/L,优势种为小环藻。与2005年相比,主要种类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分别在1.76-3.25和0.26-0.48之间变化,表明草海现水体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16]2017年,龙胜兴等通过对贵州省高原水库水体中浮游动物对汞的富集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草海湿地水体中有大量的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生物量比百花湖水库等要高,浮游动物体(透明溞)中总汞含量最高值为261.44ng/g,位于草海上游入湖口,推测与上游人为干扰较多有关,且对MeHg富集特征是随着生物个体的体长及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17]1998-2008年,向刚等先后5次对贵州草海水生维管植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草海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丰富,共记录57种(包括变种),隶属于23科,34属,包括蕨类植物3种,种子植物55种,分别隶属于23科34属。其中,挺水植物31种,漂浮及浮叶植物10种,沉水植物16种。包括世界分布类型19属,热带分布类型成分6属,温带分布类型9属,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表现出一定的温带性质。比较了草海湿地与国内其他3个湖泊的区系相似性,各湖泊与草海相似性系数的大小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理化环境等因素都有关系。通过分析认为,草海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近20多年发生了显著变化,水体污染对其物种组成造成潜在的威胁。[18]2003-2004年,潘鸿等对草海水禽繁殖区的水生植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簸箕湾水生植物35种,隶属于18科23属。按其生活特点划分为3种:浮水及浮叶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同期多样性指数比较显示:水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在水禽繁殖区内有所提高,在繁殖区外有所降低。[19]2007年,许正亮分析了草海自然保护区植被的生境、现状和演替规律,发现目前草海集雨区现存陆生植被多为次生性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及灌草丛,主要分布有

  云南松林等植被类型,此外,还分布有苹果、茶树和梨等经济林。[20]2007年7-8月及2008年6-7月份,潘少兵等选择草海的东北区域为抽样区,对保护区内水生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将50个样方分为17组,分别为A、B、C、D、E、F、G共7个区。地下水位低的A区,受开垦及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适应于中生和中旱生植物生长,群落以车轴草、稗子、马兰为主。湖岸和沟岸以及漫滩边缘的B区,群落以灯心草、苔草、稗子为主。处在湖缘沼泽区或浅水区的C区,群落的建群种以湿生和沼生的藨草、水毛花、李氏禾为主。处在湖缘浅水区的D区,植被以湿生和水生的李氏禾、金鱼藻、水葱等为主。E区处在湖缘的浅水区,植被以水生的轮藻、眼子菜、狐尾藻为主。处在湖缘浅水区的F区,群落的建群种以眼子菜、狐尾藻为主。[21]2011-2013年,刘文等对贵州省草海保护区内水生维管束植物进行监测调查,共记录水生维管束植物61种,属于27科40属。与前人调查研究比较新增3科4属4种,为水烛、黑三棱、千屈菜、问荆。水生维管束植物分布多为耐污染、易泛滥种类,其群落结构简单,易造成物种多样性的丧失。[22]2012年,张建利等对草海湿地流域不同坡度的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和植被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壳斗科、蔷薇科、杜鹃花科、忍冬科、禾本科、菊科植物是构成湿地流域森林群落的主要植物。[23]2012年,张建利等采用SDR4-Kikvidze-Ohsawa法及IV-Kikvidze-Ohsawa法对草海湿地森林群落优势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湿地流域森林群落主要以松科、壳斗科、杜鹃花科、蔷薇科、忍冬科、禾本科、莎草科、菊科等植物为主。用SDR4-Kikvidze-Ohsawa法对不同坡度森林植物群落优势种进行研究显示,乔木群落优势种的比例随坡度的增加而加大,草本和灌木群落优势种的比例随坡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优势种比例变化拐点为陡坡。用IV-Kikvidze-Ohsawa法对不同坡度森林植物群落优势种进行研究显示,随坡度的增加,草本、灌木及乔木群落

  的优势种比都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草本和灌木群落拐点在陡坡,乔木群落优势种比例变化拐点在斜坡。[24]2012年,吴华等对草海流域森林植被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草海湿地植物群落分布主要受海拔及坡向两个环境因子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云南松、金丝桃、扁刺蔷薇等与海拔的相关性比较大,均分布在高海拔地区;华山松、火棘、高山栎与坡向的相关性较大,分布在阳面;水红木、大果蜡瓣花、云南杜鹃等与坡度的相关性较大,均分布在缓坡地段;白栎、麻栎、珍珠荚迷、栒子、小果南烛等分布在原点附近,说明其生态适应性较强,有较大的分布区域。[25]2012年5月,李安定等在草海湿地选择有空心莲子草入侵的水生、湿生两种生境,设置了63个试验样方对异质生境空心莲子草植物群落组成以及物种的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质生境中群落生活型组成比例具有差异,水生生境中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比例为56∶38∶6;湿生生境比例为43∶36∶21;异质生境中物种组成差异明显,水生生境试验样方中包含有9科13属16种,而对照样方(无空心莲子草入侵)有10科19属23种;湿生生境试验样方包含有8科14属14种,对照样方有10科19属22种。空心莲子草入侵不同生境后,群落内物种重要值变化及差异均较大,部分乡土物种在试验样方中减少甚至消失,水生生境和湿生生境群落中分别有30.44%、36.36%的物种消失;异质生境中空心莲子草重要值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均呈二项式函数关系;两种生境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出随空心莲子草重要值先增加后减少,生态优势度指数则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空心莲子草入侵对乡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产生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在群落中其重要值达到25.8(水生生境)和18.9(湿生生境)时,是乡土植物多样性下降的临界点。[26]2013年7月,夏品华对草海湿地水深及植物群落分布进行考察,根据地表水文状况和植被组成,将湿地划分为原生沉水植物湿地(CH1)、轻度退化挺水植物湿地

  (CH2)、中度退化沼泽湿地(CH3)和重度退化草甸湿地(CH4)四个演替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退化演替序列。CH1属于常年积水,水深在100-200cm,主要植物群落为光叶眼子菜群落;CH2也常年积水,但水深在50-120cm,主要为挺水植物水葱;CH3季节性积水,水深在0-80cm以内,主要植物为李氏禾,莎草科的水葱、藨草、水莎草;CH4偶有积水,主要有灯芯草和白花三叶草等。[27]2014年,张建利等以贵州草海流域森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植被群落进行调查,共统计乔木、灌木、草本样方22、88、88个,并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种间联结性、优势种种间关系及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草海流域森林植物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物种间存在正关联性,其优势种种对间存在显著关联性,而负关联种对不显著,灌木层群落相对较为稳定,而乔木层、草本层群落存在竞争关系,群落不稳定。[28]2014年,吴华等对草海流域水源功能区植物持水能力及功能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海湿地功能区植物群落中23个主要树种的持水能力,可划分为5类功能群:分别为阔叶大叶高持水功能群、阔叶中叶中持水功能群、阔叶小叶中持水功能群、针叶中持水功能群、阔叶小叶低持水功能群,并描述了各叶片持水功能群的基本特征,为生态修复过程中的树种选择等提供依据。[29]2014年,唐金刚等采用文献对比法对草海水生植物多样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草海共有维管束植物49种,隶属25科37属,较1983年新增5科10属11种,2012年调查发现水生植被朝沼泽植被方向演替发展,荆三棱、水葱、李氏禾、水莎草和灯芯草群落一起发展为草海湖滨带主要优势挺水植物群落。空心莲子草在水体东部、东南及东北部入侵危害严重。并对黑颈鹤种群趋势做了简单调查发现:黑颈鹤1985年有223只,2005年506只到2011年约为1000只。[30]2014年7月-12月,陈方银等对草海9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分布

  和现存量进行研究,研究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29种,分属于3门6纲15科,昆虫纲和腹足纲为绝对优势种,分别为6和16种,纹沼螺、静水椎实螺、赤豆螺等为湿地优势种。在9个采样点中生物量值的变化范围为2.74-557.03g/m2,采用生物学污染指数与Chandler生物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表明目前该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31]2010年12月-2011年1月,罗祖奎等对草海保护区内的鸟类进行调查,据植被特征将保护区划分为农田、蔬菜地、草甸、浅水区、深水区和树林6个鸟类群落,共记录到鸟类88种,分属13目33科。其中,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分别有1种和6种。鸟类群落总体密度、α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2.14只/hm2、2.98、0.91和0.67。β多样性分析表明:Jaccard相似性系数最高的为浅水区-深水区,最低的为深水区—树林;Bray—Curtis指数最高的为树林—蔬菜地,最低的为浅水区—深水区。[32]2011年3月-5月,罗祖奎采用样线法对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进行调查,按照生境特征分为农田、蔬菜地、草甸、水域、树林5个鸟类群落,共记录到鸟类89种,隶属15目34科。其中,树林鸟类群落的密度为13.81只·hm-2,草甸鸟类群落的现存生物量最高为25057g·hm-2,承载了最大的现存生物量。水域生境中的物种数为47种,多样性指数为3.08、优势度为0.94,均匀度指数为0.80,支持了最多种类的鸟类生存,水域和草甸是所研究的5类生境中2种不同类型的湿地生境,说明湿地生境是草海保护区鸟类生存最重要的生境类型。[33]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杨延峰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在草海保护区越冬斑头雁(Anserindi⁃cus)种群进行了日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研究。结果显示,斑头雁越冬期间的主要行为是取食和静息,分别占50.48%和43.79%,早上及傍晚为其双取食高峰期,中午为静息高峰,各时间段的取食、静息和饮水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在陆地生境中的主要行为是取食,而在浅水沼泽生境中的主要行为是

  静息,推测食物丰富度和干扰水平是影响不同栖息地行为模式的主要因素。利用偏相关分析了环境温度和湿度对斑头雁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是影响斑头雁日间行为模式的主要因素,气温升高时,静息行为增加、取食行为减少,气温降低时则静息行为减少取食行为增加。并对觅食地生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草海越冬的斑头雁喜欢在植物种类不丰富、植被高度较低、植被盖度较高、距离干扰较远、距离水源较近、生境开阔和海拔较低的区域觅食,主要选择草甸和农田作为其主要的觅食地。[34-35]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张海波等对草海保护区内冬季主要水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草海主要越冬水鸟30种,分属于6目10科17属,区系上以古北型与全北型居多,雁形目水鸟在种类与数量上均占优势,白骨顶、赤颈鸭、斑头雁、赤麻鸭、赤膀鸭这5种水鸟优势度均达10%以上,黑颈鹤和灰鹤等珍稀水鸟也具一定的种群数量。浅水区是水鸟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最高,而耕地最低。[36]2012年,罗祖奎等在贵州草海首次记录到钳嘴鹳种群,分别为5月22日,10月2日,10月8日及11月15日共4次,发现其数量在逐渐增加。[37]2013年至2014,雷宇等对保护区内钳嘴鹳的种群数量进行监测发现:草海钳嘴鹳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出现较多,冬季数量较少。在2013、2014年的统计中钳嘴鹳种群数量呈现增加趋势,2013年度夏期内钳嘴鹳平均数量为200.6只,最高数量为427只;2014年度平均数量为356.0只,最高数量为602只。钳嘴鹳为树上夜栖物种,位于保护区东南部的簸箕湾是其主要夜栖地。[38]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下旬,张海波对草海保护区水鸟进行调查,发现春季共记录主要水鸟6目8科23种,夏季5目7科15种,秋季6目11科32种,冬季6目10科32种,秋冬水鸟种类最多,雁形目物种占据优势。[39]2015年,冉景丞等对草海地区冬季水鸟调查时发现黑颈鹤达2000余只,和前10

  年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说明近年来保护与救助等措施实施有效。[40]2013年和2015年的春季,罗祖奎对草海保护区内的小䴙䴘巢址进行了调查发现小䴙䴘偏爱在植被密度稀疏、植株较高、矮小植株数量少的小斑块生境中营巢。[41]通过对近10年关于草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文献阅读,我们发现:(1)无论是浮游生物或底栖动物草海的生物多样性在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也在增加。(2)通过对草海地区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发现草海植物群落分布主要受人类活动、海拔及坡向的影响。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干扰破坏,草海目前植被次生性强、结构简单,原始性的植被类型已经不存在,森林性植被所占比重减少,灌从、灌草植被占优势,因此后期可以以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恢复重建森林植被,以政策措施、生物措施等恢复湿地植被。(3)通过对鸟类的调查发现草海湿地秋冬季越冬水鸟种类最多,其觅食生境优先选择距人为干扰较少、水源较近的低海拔高植被的开阔生境。(4)草海是贵州最大的天然高原淡水湖泊,具有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性和完整性,是重要的科学研究场所。对草海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相对于植物及鸟类的研究,有关微生物、土壤动物、鱼类、两栖爬行动物及大型真菌的研究报告较少,以微生物为例,只有2013年夏品华对草海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42]2014年曲朝辉在对草海西码头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根际微生物进行过调查[43],而微生物无论是在物质循环、空气与水净化、污水处理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草海保护区内微生物等资源进行调查及利用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会向环境中释放大量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地表径流等进入湖泊,一方面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另一部分会吸附于悬浮物表面或沉降到沉积物中。当湖泊水体条件发生变化时,沉积物中蓄积的污染物可能会再次释放进入水体,沉积物也成为水体水质的一个次生污染源,因此

  对草海污染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湖泊沉积物、水质及土壤中的污染来测定。2005-2006年,钱晓莉等在草海进水口到出水口设置了11个水样采集点,对草海不同水文季节表层水中汞的各种赋存形态以及沉积物间隙水剖面中的溶解态总汞和甲基汞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草海湖水的重金属污染以溶解态汞为主,沉积物间隙水溶解态汞与溶解态甲基汞浓度明显高于上覆水体,表明沉积物为草海湖水中汞的一个重要来源。[44]2010年8月及2011年3月,张珍明对草海湿地土壤和草海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的含量及时空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海中7种重金属中,Cd,Zn,Hg含量明显高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草海湖周边的农用地和沼泽湿地中Cd,Hg达到重污染程度,Zn为中度污染,Pb和As为轻度污染。草海底泥中Cd,Hg和Zn达到重污染水平,其余4种重金属尚未构成污染。草海湿地底泥重金属污染较重,农用地次之,沼泽草地再次,林地无重金属污染。[45]2010年8月,郭媛等在草海湖的东部、西南和西北区域布点采样,研究了营养盐在草海湿地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和来源,结果表明:草海表层沉积物的TOC、TN含量普遍较高,且具有显著的同源相关性,TP含量相对较低,且与TN不同源。东部及近岸区域沉积物中TOC、TN和TP的陆源污染相对较重,且TOC和TN含量足够造成草海严重的生态毒性效应;而TP对环境的危害较小。草海各采样区表层沉积物TOC和TN的污染程度为西南>西北>东部,TP的污染程度为东部>西南>西北。[46]2010年8月-2011年3月,张家春等采集底泥样品54个,研究草海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底泥及上覆水的氮磷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草海底泥两个时期TN和TP均为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丰水期底泥TN的空间特征是西南区>西北区>东部区,丰水期底泥有效磷含量分布规律为东部区>西北区>西南区,丰水期和枯水期底泥碱解氮含量为西南区>西北区>东部区,枯水期底泥有效磷含量为

  东部区>西南区>西北区。丰水期和枯水期草海底泥TN、碱解氮含量呈现由南至北、由西至东逐渐升高的趋势,草海的东水域区的各项指标数值都比西水域区高。草海底泥及上覆水中主要是来源于周边农田所施化肥、村落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粪尿以及居民生活污水。[47]2011年3月,林绍霞等对草海水域中的沉积物进行布点采样,结果表明,草海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富集特征为Zn>Cr>Pb>Cu>As>Cd>Hg,在空间分布上有从湖心向边缘逐渐减少的趋势,7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为Cd>Hg>Zn>Pb>As>Cu>Cr,在Cd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高贡献下,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大于150,达到严重程度。[48]2011年3月,张清海等在草海的东部、南部和北部分别布点测定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重金属的分布存在区域差异性,Cd、Hg的平均含量分布为东部>南部>北部,Pb的平均含量分布为北部>东部>南部,Zn平均含量分布为南部>东部>北部。草海沉积物中重金属为中等污染水平,其污染负荷指数为1.17,3个区域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为东部>南部>北部。且7种重金属污染程度大小顺序为Zn>Hg>Cd>Pb>As>Cu>Cr,其中Zn、Hg、Cd、Pb这4种元素污染源相似。[49]2011年8月,段素明等在草海湿地植物较多的浅水地带采集优势植物根部周围5cm的沉积物共24个样品,研究根际沉积物磷素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湿地植物根际沉积物中各磷形态质量分数占w(TP)比例顺序为铁铝磷>有机磷>钙磷>残渣态磷,铁铝磷是磷的主要存在形态,且w(TP)与w(铁铝磷)相关性较好,主成分分析表明,草海湿地植物根际沉积物中磷素存在的形态特征主要受湿地植物根系泌氧及沉积物中w(Fe)及w(Mn)影响,其次是偏碱性水体的影响,水体磷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50]2012年,宋以龙在草海布点测定沉积物Cr、Ni、Cd、Co、Pb、Zn、Sb等重金

  属含量,结果表明:草海表层沉积物中Cd、Pb、Zn和Sb在湖泊北部、湖心及西南湖区含量较高,且呈现由北向西南方向扇形分布。Cr、Ni和Co在湖泊最西端区域含量较高,草海沉积物中Cd和Sb污染最严重,且Cd的生态风险较高,在湖心区域最严重。[51]2013年,刘宪斌等对草海水域表层沉积物进行布点采样,对其沉积物中Cu、Pb、Zn、Cd、Cr、As、Hg含量进行测定,发现其中Cd超标率为100%,最大超标达50.5倍,为主要污染物,处于强—极强污染级别;Cu、Cr、As、Pb和Zn处于无—中度污染级别;草海几乎不受Hg污染。空间分布上,靠近威宁县城且受人工码头航运影响的东北湖区及白家嘴码头湖区污染严重,重金属污染分布大致呈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52]2014年7月,朱玉珍等研究了草海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Zn、Pb、Cd、Ni的分布规律,并分析了其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Zn、Pb、Cd等3种重金属含量已超标,而表层水及孔隙水4种重金属量均未超过国家I类地表水质量标准,表明污染的沉积物对水体重金属含量影响有限。表层沉积物中Zn、Pb、Cd均表现出湖中心及上游湖口含量更高的趋势,并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Zn、Pb、Cd3种重金属从剖面上部约10cm往上均有逐渐升高富集的趋势。不管在表层沉积物还是在沉积物柱中Ni都呈现与其它3种重金属相反的分布规律,推测Ni主要来源于自然背景。[53]2014年7月底和8月,王明猛对草海水体沉积物汞甲基化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海沉积物汞有增加的趋势,表层汞甲基化水平较低,但是底层出现较高的甲基化产率,其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并未抑制汞甲基化作用。产甲烷菌是其绝对优势种群,增加了汞去甲基化的能力,最终导致草海汞甲基化水平较低。[54]2016年,杨海全等对草海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和总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TOC、TN含量远高于国内其他湖泊,且呈现湖心高、近岸区低的分布特

  征,TN主要以有机质形式赋存于沉积物中。TP含量平均值为1.03mg/g,空间分布特征与TOC、TN显著不同,其在湖心、东南湖区以及出水口处含量较低,主要以沉淀、吸附等无机形态赋存于沉积物中。[55]2016年,朱玉珍对草海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草海湖中心以及上游湖口处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高,草海表层沉积物Cd、Zn及Pb含量与其有机质含量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有机质含量对Zn、Pb及Cd的沉积和迁移起重要作用,Cd、Zn、Pb的超标样品数分别高达14、11及8个,分别占样品总量的82%、65%和47%。[56]2006年,曾得峰等对草海湿地水环境进行评价:16个监测点中,轻度污染级的占62.5%;中度污染级的占6.25%,尚清洁级的占12.5%,清洁级的占18.75%,说明草海受污染水域面积大,污染较为严重。[57]2005年-2006年,钱晓莉等于枯水期(2005年10月)和丰水期(2006年6月),分别从上游到下游设5、11个采样点,对草海水质溶解氧、溶解有机碳、温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草海过高的溶解有机碳对生物可利用的汞有抑制作用,从而降低水体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58]2005年,喻元秀将草海水质的空间分为三个区域,第Ⅰ区域为靠近威宁县城区域,环境承载力处于严重超载状况,其超载的指标主要为TN、CODMn;第Ⅲ区域位于湖区西部,超载指标主要为TN、TP、CODMn,其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为0.4695。中部为第Ⅱ区域,水质相对前两个区域较好,其超载指标主要为TN、CODMn。[59]2009年,徐松等分析了草海水质现状,结果表明:TN、TP为草海目前主要的污染物,其中三大污染源禽畜养殖、农业化肥、生活污水中的生活污水的污染负荷比最大,可知生活污水为草海最大的污染源。[60]2010年8月和2011年3月,张珍明等对草海的湖区出入口及湖区57个采样点

  进行采样,结果表明:枯水期和丰水期各监测指标存在一定差异,DO、TP、TN、BOD、高锰酸盐指数、氨氮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湖区枯水期的综合水质评价指数高于丰水期,但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其中草海码头污染程度最为严重,从湖面入口到湖中心污染指数依次递减。污染物来源主要是周边农田化肥及生活污水。[61]2010年8月,欧阳勇等对草海23个采样点的CODMn、BOD5、NH3-N、COD、TP、TN、DO7个水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草海的主要污染因子是CODMn、BOD5、TN、TP及COD,草海湖内水体污染程度呈现上游污染较下游轻的区域差异,水体的污染源主要是威宁县城居民生活污水和草海周边农业污染源。[62]2011年,薛飞等以草海农田沟渠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沟渠沉积物对氮磷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湿地农田沟渠系统对NH4+-N的截留率最高,为82.8%89.3%,对TP和TN的截留率分别为66.7%-79.7%和66.0%-76.4%。[63]2012年5月,郑钧宁等对贵州草海城郊混合区农田沟渠的氮磷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沟渠水中TN平均质量浓度为7.06±2.44mg/L,NH4+N平均质量浓度为3.77±2.72mg/L,TP为0.49±0.39mg/L,均超过地表Ⅴ类水质标准,农田沟渠对氮磷具有一定的截留作用,沿水流方向氮磷的质量浓度呈降低的趋势,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是导致污染的重要原因。[64]2012年,刘丰等对草海水体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草海15个样品中有1个采样点为高风险,2个采样点为中等风险,其他为低风险,水体中PAHs平均值高于太湖等其他国控重点湖泊;草海水体中PAHs组成以2、3环为主,占PAHs总体含量的68.59%;空间分布表现为湖心区浓度最低,近岸区南侧浓度最高,其主要来源为煤和木材、薪柴等生物质的燃烧所产生。[65]2013年,寇永珍等对贵州草海城郊农田不同类型沟渠水样进行采集,分析了排污沟渠、人工生态沟渠和农田自然沟渠的水质污染状况,结果表明:高原湿地农田沟

  渠TP含量春季高于夏季,TN含量春季低于夏季,TN是主要污染因子,草海农田沟渠水质污染严重,农田沟渠中人工生态沟渠TP和TN去除率分别为84.91%及69.29%,自然沟渠中TP和TN去除率分别为52.47%及39.41%,人工生态沟渠与自然沟渠相比氮磷的去除率提高了20%-30%,出水区综合水质类别达到Ⅱ类。[66]2014年9月,曹星星等对草海及周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了系统的样品采集。在湿地水面以0.5km2公里网格进行布点采集。共采集49个样点,144个湿地水样品,同时也采集了4条流入草海河流,和14个泉点样品。对草海湿地水水质参数变化特征、水化学变化特征及河水、泉水水化学及流域化学风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湿地水pH值、DO、EC、Eh四类水质参数变化范围较大。[67]2014年,曲朝辉对湿地水质指标采样监测,探讨了湿地在城镇生活污水脱氮除磷过程中,湿地植物、季节变化和脱氮微生物三者的作用,研究发现:菖蒲、茭白、水葱、美人蕉四种植物的生物量对人工湿地的污染物去除率有重要的作用,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污染物去除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68]2014年9月,涂汉等对草海不同区域雨水、附近河流和沉积物上覆水及孔隙水中砷的含量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海水体、附近河流和雨水中的砷的浓度普遍偏低,草海水体中砷浓度明显高于雨水和附近河流;上覆水中砷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挺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垂直分布上无明显变化;而沉积物和孔隙水中总砷含量垂直方向上波动较大,规律与上覆水相似;且对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分析显示沉积物孔隙水中的砷向上覆水释放,沉积物可能是草海水体中砷重要的输入源。[69-70]2014年-2015年期间,周晨等针对草海水质污染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海TP、TN、CODMn、Chl-a4种主要水质指标浓度在春季高于其他3个季节,空间分布呈现由东至西逐渐降低的趋势,草海入水口及码头区域要明显高于湖泊其他

  区域。并调查了草海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及底栖动物,四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3属250种,其中绿藻门24属145种,约占全湖种类总数的58.00%;底栖动物21种,隶属于3门6纲8目13科15属,软体动物(Molluscs)在密度和生物量上均为主要类型。草海湖泊营养状态为中营养级别,各区域主要污染物指标以Chl-a、TN为主。[71-72]2016年,卓勇等运用数理统计等软件对草海研究区地下水的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化学组分以Ca2+、HCO3-和SO42-为优势离子,各离子含量由孟家山断层与威水背斜中间地带向两侧呈递减趋势。并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的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化学离子组成受大气降水和蒸发-浓缩作用影响小,岩石的风化溶滤作用是其控制性因素,尤以方解石及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的风化溶滤作用最强。[73]2016年1、2、7、10月,陈丽华等对草海阳关山和草海中部各3个样点的11项水体理化指标进行了监测评价,同时分析了水质的污染程度和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11项参数在两个区域均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其中SD和DO为冬季最优,SPM在秋季最高,pH几乎均呈弱碱性(除秋季),Chl-a全年的水平为5.629.95mg/m3,TN、TP、NH4+-N和CODMn为0.58-2.27、0.032-0.072、0.059-0.364和4.28-6.79mg/L,其中TP在秋冬季较高,TN在秋季最高,CODMn和Chl-a在夏秋季较高;阳关山和中部水体营养状态指数显示两个区域秋季为轻度污染状态,其他季节为中营养状态;主成分分析显示阳关山水质主要受离子、氮素、有机质、DO及Chl-a影响,而中部则受Chl-a、NH4+-N、SD、EC、TP、DO、WT和SPM影响。总之,氮素和有机质是影响两个地区水质的最主要因子,控制氮和有机质输入是改善水质的关键所在。[74]2010年,蔡晓玲等根据贵州省土壤分类,将保护区的耕地土壤分为3个土属:泡土属、大土泥土属、海子土属,研究了保护区耕地土壤的化学性质,结果表明:保

  护区耕作土壤的灰泡土属有机质含量在20.0-40.0g/kg,大土泥土属有机质含量在42.0-50.1g/kg,而海子土属的有机质含量在28.0-110.8g/kg,且区内耕地面积中有60%左右的低产耕地,其地耕层浅,土壤酸度大,有机质含量低,有效养分低,土流失严重,经济效益差。[75]2010年8月及2011年3月,张珍明等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及湖泊底泥中土壤有机碳、全氮、总磷、有效磷及碱解氮含量,结果表明:草海湿地各类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分布规律为:底泥>>沼泽草地>农用地>林地,碱解氮含量的分布规律为:底泥>>农用地>沼泽草地>林地,全磷和有效磷含量的分布规律为:农用地>底泥>沼泽草地>林地。[76]2010年8月和2011年3月,张家春等对草海流域不同功能区土壤及植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以及其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富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海流域6个功能区受As污染较轻,Cd及Zn的污染较重,各个功能区污染程度不同,不同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同种植物不同部位重金属规律为:根>茎>叶,7种优势植物中,狐尾藻对Cu的富集系数大于1,其余植物对6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因此可将狐尾藻作为草海湿地典型的重金属耐性先锋植物。[77]2011年12月-2012年4月,张家春等又对草海耕地中DDTs和HCHs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均小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三种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白菜)中HCHs含量最高的是玉米,DDTs和Σ(DDTs,HCHs)最高的是马铃薯,且三种农作物中DDTs、HCHs及Σ(DDTs,HCHs)的安全指数均小于1,说明DDTs和HCHs残留量对三种农作物安全影响的风险是可接受的。[78]2012年3月,卫四涛等分析了草海湖区耕地土壤HCHs、DDTs残留状况,结果表明:HCHs残留水平介于0.06-16.66μg/kg之间,DDTs含量范围为0.08-

  39.77μg/kg,HCHs、DDTs之和在3种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其含量表现为菜地>玉米地>马铃薯地。[79]2012年6月,王玲玲等对草海沙河小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流域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较高,为中、高肥力水平;而全氮、全磷、全钾都处于低或很低的肥力水平。且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养分含量不同:人工草场的养分含量最高,人工疏幼林地的养分含量最低。[80]2013年7月,夏品华对草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土壤TOC和DOC与土壤酶活性、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退化梯度湿地土壤中有机碳存在较大的差异,沿着退化梯度表层土壤TOC、DOC含量和脱氢酶活性逐渐降低,而多酚酶活性逐渐升高;在垂直剖面上,原生湿地和轻度退化湿地土壤TOC先增加后减少,而沼泽化湿地和草甸湿地土壤TOC无明显的分层和富聚现象;并对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变化是对湿地退化的响应,湿地退化碳库的损失与多酚酶活性增加有关,而WHC、TN,NO3--N和pH是影响多酚酶活性分布的重要因子。[81]2013年,袁旭等在草海农业区采样,分析测试了土壤pH和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草海东南区和西南区Cd为严重污染,东北区和西北区Pb、Cu、As和Hg为中度污染。单项污染指数显示,4个区土壤为严重污染水平,重金属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为3.13,农业土壤重金属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从大到小为Cd>Hg>As>Cu>Pb,4区多种重金属潜在风险指数表现为东南区>西南区>西北区>东北区。[82]2013年,丁玉娟等对草海主要农业区耕地土壤中的Cd、Cr、Hg、Pb、As、Zn等重金属元素的累积和污染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耕地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土壤污染综合评价值范围在1.79-2.71之间,综合指数为2.12,为中度污染状态,Cd和Hg的累积污染程度较高。[83]

  2013年,李一兵等对保护区土壤的重金属含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草海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元素是Cd、Zn、Ni,其次是Se、Cr、Pb,而Cu、Hg未超标,且越是接近污染源区域和水流通道地段重金属污染越重。[84]2013年,张家春等研究了草海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及作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土壤中Zn,As,Cr平均含量未超过贵州省土壤元素背景值,而Pb,Cd,Hg平均值分别是背景值的1.24,1.44,7.5倍。[85]2014年,朱超等对贵州草海湿地典型集水区沙河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Mn外,其他3种Fe、Cu、Zn微量元素含量在本地区都较丰富。4种元素的等值线图反映,Mn在研究区南部有范围很小的高值区,Fe含量极值出现在西北和东南部,Cu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东北部,而Zn的高值区出现在西南边缘部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4种元素相关性及变异系数不同,人工林地及荒草地各元素变异系数较大,灌丛及草地的较小,而坡耕地的变异系数较均衡。[86]2016年,夏品华等对草海保护区6个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氮、磷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磷、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8±0.11g/kg和2.26±0.54g/kg,变异系数分别为38.68%和24.10%,为中等变异。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草海土壤氮和磷含量的分布,磷含量分布依次为沼泽地>城郊农用地>旱地>林地;氮含量依次为城郊农用地>沼泽地>旱地>林地。其中富民村子流域土壤氮、磷最高,农业面源污染发生最大。通过对草海环境研究的近10年文献阅读我们发现:(1)贵州草海无论是沉积物、水质或者土壤,其污染问题都比较突出,虽然不同时间其污染物种类可能有些差别,但总体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2)在沉积物监测中发现Cd、Hg、Pb、Zn的污染较为严重,其被检测出的频率较高。推测其污染主要来源于现代工业及历史背景。(3)草海水质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不同时间检测出的污染物虽然不同,但TP、TN被检出的频率较高。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明显,污染较重的位于草海入水

  口及码头区域,湖内水体污染程度具有上游污染较下游污染重的区域特征。由此我们推测:草海目前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农业化肥等。由于县城紧邻草海,位于草海的东北面,而草海的西、南、东三面地势高,形成盆地,草海便成为县城污水的主要泄水水体,使得污水、废水、生活垃圾直接进入海。另外草海周边多为农耕地,所施用的农药和化肥随地表径流进入草海,造成污染。(4)草海土壤中的DDTs、HCHs的影响不是很严重,重金属污染的问题仍然是其主要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当地的历史背景、农业水平、环保措施等息息相关,由于保护区内耕作土壤中,低产耕地所占比率较大、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如何在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土壤利用率、防止土壤污染是学者及当地政府需要思考及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于草海湖盆开阔、湖水浅、水质好、当地日照时数长、光能资源丰富,水中的浮游动植物、水生高等植物种类多,生物产量高,为草海的鱼类、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之一,对其生态系统的评价及生态保护策略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问题。2007年,李宁云分析了草海保护区水土流失、湖盆淤积、水环境、黑颈鹤栖息生境等生态环境特征变化以及当地社区湿地的资源利用状况,探讨了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和现行保护区功能分区的关系,结果显示三级模式下的湿地生态环境管理激化了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矛盾,应加强草海湿地生态结构、功能特征的研究,制定合理的保护区功能分区,切实有效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87]2012年,刘佳以2003年-2008年数据为基准,对草海湿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2007年期间湿地生态安全等级处于不安全范围内,但是总体趋势在逐年好转,到2008年转变成较不安全等级,说明了草海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改善。[88]2012年,秦趣等基于模糊物元模型对威宁草海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

  果显示:草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中”的水平,制约因子主要有水质状况、水质净化功能、侵蚀控制功能和生物栖息地功能等。[89]2012年,易武英等据PSR概念模型构建草海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与生态安全等级的关联度,结果显示:其权重均大于0.055,生态安全特征值为3.38,说明其生态安全状况位于预警级与脆弱级之间,且接近预警级。[90]2013年莫世江对草海区域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区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在我国西南地区属高值区,各类生态服务功能构成中,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废物处理服务价值所占比例较高,说明生物多样性保育和湿地净化、水源涵养功能是湿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91]2014年,徐跃对草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发现: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35531.96×104元/年。其中调节服务功能价值最大,占总价值的55.04%,其次为供给服务功能和支持服务功能,文化服务功能价值最小,占总价值的3.33%。[92]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草海湿地人均支付意愿值为85.08元/a,非使用价值的评估总值为9103.56万元/a。[93]所计算的10项服务按其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休闲娱乐>生物多样性与景观资源保护>水资源供给>调蓄洪水>气候调节>补给地下水>大气组分调节>原材料生产>水质净化>食物生产;单位面积服务价值为16.40×104元/hm2,是2010年贵州省威宁县单位面积GDP产值的16.91倍。[94]2014年,彭益书,杨瑞东等研究了草海湿地自中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及生态环境演化规律,认为草海盆地发育与环境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质构造作用、全球气候变迁和近代人类活动,且地质构造运动起控制作用。[8]2015年,胡宝方通过对草海湿地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了1992年、2000年和2013年3个时期贵州草海湿地生态脆弱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草海湿地生态系

  统的主体功能较为完善,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草海湿地生态系统景观基本完整的面积比例由1992年的70.56%减少到2013年的66.26%,湿地景观基本遭到破坏的面积比例由1992年的12.11%增加到2013年的13.38%。[95]2016年,韩会庆等对2000-2010年草海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草海保护区除水域和未利用地外,其他地类变化突出,旱地和草地变化量最大,而城镇建设用地和水田变化率最为突出;保护区生境质量与2000年相比有所提高,试验区内改善幅度最大,核心区和缓冲区生境质量空间变化较小,保护区生境质量一直呈现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的特点,试验区生境质量空间变化明显,东部和西南部是生境质量改善区,北部主要为生境质量恶化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是生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而北部城镇用地扩张对部分地区生境质量改善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96]2017年,王琪等分析了贵州草海保护区系统的寿命行为和失效规律,研究发现:目前草海在缓解灾害、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生态功能已严重弱化,如果最近几十年的人为冲击模式得不到缓解,保护区系统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功能性崩溃。[97]除了对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外,众多学者对草海湿地的保护提出建议,其中包括:任晓冬[98]、许正亮[20]、齐建文[1]、洪金焕[99]、王国栋[100]、季宏祥[101]、潘平晓[102]、张槐安[103]、潘乐明[104]、郭媛[105]等。通过对近10年关于草海生态系统研究方面的文献阅读,我们发现:草海保护区整体来说较为脆弱,服务功能中,多样性保护服务功能较好,文化服务功能等有待提高。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就草海近10年的地质、环境及生态等研究进行了相关综述,而对于草海的旅游资源、经济发展等将另作它述。草海具有开展生态旅游良好的条件,随着草海知名度和影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吸引,然而,不合理的过度

  开发旅游与湿地的生态系统保护显然是相互冲突的,因此如何有序开发草海的生态

  旅游值得关注。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威宁县仍属于贫困县,土地利用率低、农民生

  活水平较低,如何发展旅游带动经济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这些问题都是政府及

  相关管理部门值得深思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们将会讨论的问题。

  【相关文献】

  [1]齐建文,李矿明,黎育成,等.贵州草海湿地现状与生态恢复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2,(2):3940,56.[2]夏品华,薛飞,孔祥亮,等.贵州草海湿地农田渠系水质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分析[J].环境化学,2012,(8):1201-1207.[3]安宏锋,黄文琥,王之明,等.草海周边地区2007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分析[J].环保科技,2012,(4):16-21.[4]孔凡翠,杨瑞东,林树基.从威宁草海的演化分析0.73Ma来贵州威宁地区喀斯特环境的演变[J].地球与环境,2010,(2):138-145.[5]韦海霞,高华端.草海流域土壤侵蚀特征研究[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2,(3):4-9.[6]董建伟,汪瑞峰.贵州草海淤积的主要因素与驱动机制[C]//湖泊湿地与绿色发展——第五届中国湖泊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312-318.[7]刘沛.贵州威宁草海地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及岩溶水资源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8]彭益书,杨瑞东.贵州草海湿地730ka来的环境变迁及草海未来的演化分析[J].地球环境学报,2014,(3):194-206.[9]李翠莲,戴全厚,姚云.草海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分形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5,(1):158162,167.[10]祖健,张蚌蚌,孔祥斌.西南山地丘陵区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利用效率——以贵州省草海村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1):104-113.[11]吴际通,郑开颜.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侵蚀动态特征[J].贵州农业科学,2016,(8):154156.[12]王向栋,戴全厚,李翠莲,等.草海上游石漠化过程中土壤抗蚀性变化[J].水土保持研究,2017,(3):13-18,23.[13]潘鸿,唐宇宏,王洋,等.威宁草海的浮游植物(英文)[J].生态科学,2008,(5):421-423.[14]潘静,陈椽,宁爱丽,等.草海浮游植物的调查及其富营养化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3097312.[15]蔡国俊,周晨,林艳红,等.贵州草海高原湿地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16,(2):279-285.[16]梁正其,陈方银,李秀红,等.贵州草海湿地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

  学,2015,(18):280-282,288.[17]龙胜兴,何天容,陈椽,等.高原水库富营养水体浮游动物对汞的富集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7,(1):263-270.[18]向刚,周红,王承录.贵州草海水生维管植物区系地理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14.[19]潘鸿,王洋,晏妮,等.贵州草海水禽繁殖区水生植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5-19.[20]许正亮,杨帮华,刘文.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初探[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1):5-9.[21]潘少兵,任晓冬.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生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分析[J].生物学杂志,2010,(5):60-63,76.[22]刘文,李宏,张玉武,等.贵州草海水生维管束植物分布现状及近30年变化特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23):5872-5876.[23]张建利,吴华,喻理飞,等.贵州草海湿地流域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J].南方农业学报,2013,(3):471-477.[24]张建利,吴华,喻理飞,等.基于群落数量特征的喀斯特湿地森林群落优势种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3,(1):58-65.[25]吴华,张建利,范怡雯,等.草海流域植物群落结构数量分类与排序[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7-52.[26]李安定,谢元贵,张建利,等.异质生境空心莲子草植物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3,(8):1322-1328.[27]夏品华,喻理飞,寇永珍,等.贵州高原草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酶活性的关系[J].环境科学学报,2017,(4):1-10.[28]张建利,溥丽华,喻理飞,等.贵州省草海流域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优势种种间关系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75-178.[29]吴华,张建利,喻理飞,等.草海流域水源功能区植物持水功能群划分[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8-143.[30]唐金刚,李苇洁,周传艳.高原湿地草海水生植物多样性变化研究[J].广西植物,2014,(5):601-607.[31]陈方银,梁正其,何天容,等.贵州草海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5,(18):4446-4450.[32]罗祖奎,刘文,李振吉,等.贵州草海冬季鸟类群落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02-111.[33]罗祖奎,李性苑,张文华,等.草海自然保护区春季鸟类群落结构及现存生物量[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408-412,417.[34]杨延峰.斑头雁(Anserindicus)日间行为模式及越冬觅食地生境选择[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35]杨延峰,张国钢,陆军,等.贵州草海越冬斑头雁日间行为模式及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J].生态学

  报,2012,(23):7280-7288.[36]张海波,粟海军,刘文,等.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主要水鸟群落结构与生境的关系[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5):601-607.[37]罗祖奎,任峻,刘文.贵州草海发现钳嘴鹳[J].动物学杂志,2012,(3):240.[38]雷宇,韦国顺,刘强,等.贵州草海保护区钳嘴鹳种群动态[J].动物学杂志,2017,(2):203-209.[39]张海波.草海等乌蒙山湿地越冬水鸟群落及黑颈鹤(Grusnigricollis)选择比较[D].贵州大学,2015.[40]冉景丞,蒙文萍,粟海军,等.草海湿地环境问题对黑颈鹤越冬影响及管理对策讨论[J].野生动物学报,2017,(1):35-39.[41]罗祖奎,刘文,李振吉,等.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巢址生境选择[J].四川动物,2017,(2):174180.[42]夏品华,寇永珍,喻理飞.喀斯特高原退化湿地草海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活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5,(8):2549-2555.[43]曲朝辉.贵州省威宁县草海西码头人工湿地净化效果及其根际微生物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44]钱晓莉,冯新斌,闭向阳,等.贵州省草海表层水体和沉积物间隙水中汞的含量和形态分布初步研究[J].湖泊科学,2008,(5):563-570.[45]张珍明,林绍霞,张清海,等.草海湖湿地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负荷[J].水土保持研究,2014,(2):279-284.[46]郭媛,林昌虎,何腾兵,等.草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氮、磷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贵州科学,2012,(1):27-32.[47]张家春,林绍霞,张清海,等.贵州草海底泥-上覆水中氮磷含量时空分布特征[J].广东农业科学,2014,(9):184-188.[48]林绍霞,张清海,郭媛,等.贵州草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11):2236-2241.[49]张清海,林昌虎,谭红,等.草海典型高原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积累、分布与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2013,(3):1055-1061.[50]段素明,黄先飞,胡继伟,等.贵州草海湿地植物根际沉积物磷素形态特征[J].境科学研究,2013,(7):743-749.[51]宋以龙,曾艳,杨海全,等.贵州草海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6,(7):1849-1856.[52]刘宪斌,刘新蕾,李厦,等.贵州草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1):325-332.[53]朱玉珍,何天容,高钊,等.贵州草海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其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6,(6):1859-1866.[54]王明猛.贵州富营养化水体沉积物汞甲基化及其影响因素[D].太原理工大学,2015.[55]杨海全,陈敬安,刘文,等.草海沉积物营养元素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J].地球与环境,2016,(3):297-

  303.[56]朱玉珍.贵州威宁草海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及迁移特征[D].贵州大学,2016.[57]曾得峰,喻元秀,寇学永.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以贵州省草海高原湿地为例[J].贵州环保科技,2006,(2):21-26.[58]钱晓莉,冯新斌,闭向阳.水质参数对草海湖泊表层水体汞甲基化影响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67-71.[59]喻元秀.草海高原湿地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60]徐松,高英.草海湖泊湿地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可持续利用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09,(5):33-36.[61]张珍明,张清海,林绍霞,等.贵州草海湖湿地水体污染特征及污染因子分析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20):183-187.[62]欧阳勇,林昌虎,何腾兵,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贵州草海水质污染[J].贵州科学,2012,(1):2126.[63]薛飞,刘文,夏品华,等.贵州草海湿地农田沟渠沉积物氮磷的吸附动力学及影响因素[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10):1999-2005.[64]郑钧宁,夏品华,林陶,等.贵州草海城郊混合区农田沟渠氮磷含量及分布特征[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3,(3):224-228.[65]刘丰,穆祥鹏,崔巍,等.草海水体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11):1-7.[66]寇永珍,林陶,夏品华.贵州草海湿地农田沟渠水质污染特征及其治理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14):120-125.[67]曹星星,吴攀,韩志伟,等.贵州草海湿地流域水化学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2015,(增刊1):4.[68]曲朝辉.贵州省威宁县草海西码头人工湿地净化效果及其根际微生物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69]涂汉,吴攀,韩志伟,等.贵州草海上覆水与沉积物中砷的分布特征及扩散通量估算[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5):963-968.[70]涂汉.湿地水—沉积物中砷及其形态特征研究[D].贵州大学,2016.[71]周晨,喻理飞,蔡国俊,等.草海高原湿地湖泊水质时空变化及水质分区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6,(1):24-30.[72]周晨.草海湿地水质富营养化与生物多样性风险预警研究[D].贵州大学,2016.[73]卓勇,吴勇,孙为奕,等.贵州威宁草海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控制因素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8):59-65.[74]陈丽华,喻记新,李丽,等.基于TLI和PCA的贵州草海水质状况评价[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7,(6):1-5.[75]蔡晓玲,黄小柱,廖德平.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耕地土壤化学性质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3):60-61.[76]张珍明,林绍霞,张清海,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草海高原湿地土壤碳、氮、磷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3,(6):199-204.

  [77]张家春,林昌虎,林绍霞,等.贵州草海流域不同功能区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迁移与富集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4,(2):169-174.[78]张家春,林绍霞,张清海,等.贵州草海耕地土壤与农作物中DDTs和HCHs残留及污染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7):1351-1357.[79]卫四涛,林昌虎,何腾兵,等.草海湖区耕地土壤HCHs、DDTs农药残留状况分析[J].贵州科学,2013,(2):52-55.[80]王玲玲,戴全厚.贵州威宁草海沙河小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J].北方园艺,2013,(7):181-184.[81]夏品华,喻理飞,寇永珍,等.贵州高原草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酶活性的关系[J].环境科学学报,2017,(4):1479-1485.[82]袁旭,赵为武,王萍.贵州草海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危害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2013,(11):190-193.[83]丁玉娟,林昌虎,何腾兵,等.贵州草海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安全评价[J].贵州科学,2013,(2):47-51.[84]李一兵,彭熙,黄仁海,等.草海湿地保护区土壤重金属及其污染评价[J].贵州科学,2012,(3):57-62.[85]张家春,林绍霞,张清海,等.贵州草海湿地周边耕地土壤与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4,(3):273-278.[86]朱超,戴全厚,王玲玲.贵州草海湿地典型集水区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362-366.[87]李宁云,田昆,肖德荣,等.草海保护区功能分区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3):67-69.[88]刘佳.草海高原湖泊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89]秦趣,张美竹,杨洪.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威宁草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节水灌溉,2015,(2):54-57.[90]易武英,苏维词,李安定.基于改进物元可拓模型的贵州草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J].贵州科学,2014,(5):53-57,96.[91]莫世江,任金铜.威宁草海湿地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13,(19):82638267.[92]徐跃.草海、洪河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及对比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4.[93]徐跃,张翼然,周德民.草海湿地生态系统非使用价值评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S1):419-424.[94]徐婷,徐跃,江波,等.贵州草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15,(13):4295-4303.[95]胡宝方,安裕伦.贵州草海湿地生态脆弱性动态评价[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6.[96]韩会庆,苏志华,罗绪强,等.2000—2010年草海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6,(5):158-163.[97]王琪,白建明,贾泽龙,等.基于冲击模型方法的自然保护区可靠性研究:以草海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5):170-176.[98]任晓冬,黄明杰.草海流域综合管理研究[J].生态经济,2008,(5):147-151.

  [99]洪金焕,李文胜,李云康.加强草海湿地保护的对策措施[J].云南农业,2013,(8):67-68.[100]王国栋.科学发展观审视下的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与其周边社区的发展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101]季宏祥.贵州草海湿地生态恢复及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102]潘平晓,高华端,孙利军.草海湿地湖滨带生态现状与修复措施[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4,(3):67-72.[103]张槐安,雷吉华.贵州草海湿地保护措施研究[C]//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2010.[104]潘乐明,黄明杰,任晓冬,等.草海流域存在问题浅析及对策探讨[J].林业建设,2004,(6):8-12.[105]郭媛,林昌虎,何腾兵,等.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J].贵州科学,2011,(6):26-30.

  

  

篇五: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中国湿地的生态作用及生态效益刍议——以贵州威宁草海为案例

  中国湿地的生态作用及生态效益刍议——以贵州威宁草海为案例卿画画鲴鳓以贵州威宁草海为案例陈政《湿地公约》把湿地定义为:"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按照这个定义,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湿地不但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种类型的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均化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样,造就了包括国际《湿地公约》列出的全部湿地类型,提供了多种和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保护好湿地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土地的不断扩张,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中国天然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捕捞,狩猎,砍伐,采挖等过量获取湿地生物资源,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湿地水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导致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长期承受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泄,导致湿地水污染,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环2010.1

  境;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泥沙淤积等,使我国湿地资源已经遭受了严重破坏,其生态功能也严重受损.据统计,近40年来,全国湖泊围垦面积已越过5大淡水湖面积之和,失去调蓄容积325亿立方米,每年损失淡水资源约350亿立方米;沿海湿地围垦近1/2;我国最大的沼泽集中分布区——三江平原,己有300万公顷湿地变为农田,目前仅有沼泽104万公顷,如果不加以控制,这些沼泽湿地将丧失殆尽.中国湿地消失和退化的速度比全球平均水平要高得多,现存自然或半自然湿地总面积为3620万公顷,虽然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仅为3.77%,远低于全球湿地占陆

  全国首次湿地资源调查表地面积6%的平均水平.明,我国现存湿地的生态状况不容乐观,还有约40%的湿地面临着严重退化的威胁.因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我国西部玛纳斯湖,罗布泊,居延海已变成盐碱荒漠.水污染更加重了湿地的破坏,全国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在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已有850条受到污染,鱼虾绝迹的河道长达5322公里,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重点城镇水源地不符合饮用水标准,我国富营养化湖泊已占50%,不仅加重水资源紧张,而且对渔业,农业及人民的健康带来危害.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保护湿地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世界各国为加强湿地保护,自1971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诞生,2000年1月前已有117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我国政府1992年7月31日正式加入《湿地公约》,并将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发展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二)

  我国湿地类型多,分布广,区域差异显着,生物多样性丰富.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中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潮间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草海是贵州高原最大的天然湿地,位于云贵高原中部,贵州西部的威宁县.距省会贵阳400多公里.最好的旅游线路是由贵阳乘火车至六盘水转汽车.据消息,随着铁路铺设的逐步完成,年内有望从贵阳乘火车直达威宁.美丽的草海就生长威宁县城边上.草海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以水面,沼泽为主的核心区约有40平方公里.草海处于亚热带西南季候风控制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温度为11.6摄氏度.由于草海盆地海拔高,纬度低,地貌多样,气

  候优越,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沼泽密布,保护区内生物次源种类繁多,数量可观,仅水生高等植物有37种,涉禽和水禽达155种.据调查统计:草海有浮游动物115种,底栖动物52种,蚊相17种,鱼类9种,两栖爬行类动物19种,鸟类155种.在这些鸟类中,有繁殖鸟87种,其中留鸟75种,夏候鸟12种.非繁殖鸟68种,其中旅鸟15种,冬候鸟53种.这些鸟类隶属15目39科.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黑颈鹤,白头鹤,自鹤,黑鹤以及游隼等5种.另有11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以及48种"中日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地环境协定"中受保护的鸟类.草海的水质十分清澈,站在船上就可以清楚地看见各种水草以及鱼虾等浮游动物.草海水面都开满了鲜花,很难分清哪些是实地上的花,哪些是水面上的花.

  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中国的湿地生境类型众多,其间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不仅物种数量多,而且有很多是中国所特有,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据统计,中国湿地植被约有101科,其中维管束植物约有94科,中国湿地的高等植物中属濒危种类的有100多种.中国海岸带湿地生物种类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中国的内陆湿地高等植物约1548种,高等动物1500多种.中国有淡水鱼类770多种或亚种,其中包括许多洄游鱼类,它们借助湿地系统提供的特殊环境产卵繁殖.中国湿地的鸟类种类繁多,在亚~1'1'157种濒危鸟类中,中

  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中国湿地就有50种占30%:全世界鹤类有15种,中国仅记录到的就有9种.此外,还有许多是属于跨国迁徙的鸟类,在中国湿地中,有的是世界某些鸟类惟一的越冬地或迁徙的必经之地.

  (三)湿地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第一,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存场所,也为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提供了必须的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我国湿地仅鸟类就达271种之多.因此,中国湿地保护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二,许多湿地地区是地势低洼地带,与河流相连,是天然的调节洪水的理想场所,防旱功能也十分明显.第三,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过多.湿地固定了陆地生物圈35%的碳素,总量为770亿吨,是温带森林的5倍,单位面积的红树林沼泽湿地固定的碳是热带雨林的10倍.第四,湿地具有很强的降解20"10.1污染的功能,使其被誉为"地球之肾".第五,湿地有很强的防浪固岸的作用.据国际权威自然资源保护组织测算,全球生态系统的总价值为33万亿美元,仅占陆

  地面积6%的湿地,生态系统价值就高达5万亿美元.中国的生态系统价值为7.8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土面积3.77%的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达2.7万亿元人民币,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价值非常高.

  湿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有:第一,提供丰富的动植物食品资源.湿地有利于水生动植

  物和水禽等野生生物生长,成为水产品捕捞,人工养殖和湿地经济植物的优良场所.第二,可以为人类社会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包括食盐,天然碱,石膏等多种工业原料,以及硼,锂等多种矿藏;湿地通过航运,电能又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第三,由于湿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一

  直是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发祥地,并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方面的功能.

  (四)目前,我国湿地面临着多种威胁,围湖造田,围海造地,滩涂开垦,环境污染,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等,导致宝贵的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功能下降.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开展了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加强了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湿地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但与湿地的重要性相比,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湿地保护和管理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长期以来,湿地的重要功能和价值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准确揭示湿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过去,在没有湿地概念的时候,人们自然也不会谈湿地的各种效益.从有了湿地的概念以后,湿地的某些效益才逐步被人们所认识.但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湿地的直接经济效益,从湿地内可获得鱼,芦苇等动植

  物产品,这些东西很容易算出它的价值.但对湿地2010.1的生态功能和社会价值一直没有开展过科学系统的评价和研究,其生态系统的价值往往被人们忽略.实际上,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湿地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要比其直接的经济价值高得多.我国科学家近来对一些重要湿地开展了较为系统的评价工作,通过对扎龙湿地的评估得出的结论是,扎龙湿地的总价值为146亿元,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15亿元,包括动物产品价值,植物产品价值,旅游价值和科研价值等,而非使用价值却高达13l亿元,包括湿地的各种生态效益和功能以及社会效益等,直接使用价值仅占约10%.由于湿地的真实价值没有被揭示出来,而且即使是经济价值,由于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和利益群体,也没有准确的统计.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湿地价值的很少一部分.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湿地的科学研究机构,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开展广泛深人的研究工作.当前,应尽快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有了符合客观情况的指标体系,才能全面准确掌握湿地的各种效益,才能让广大群众在了解和认识湿地的重要功能和价值的同时认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二是湿地的权属不清.湿地的土地权属不清,管理部门多是我国湿地工作的一大显着特点.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专门的湿地立法,湿地没有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在国家土地分类中没有把湿地作为一个专门的土地类型,而是把湿地中的河流,湖泊归为不同的土地类型,至于自然湿地中很重要的沼泽湿地则归为未利用地,这从客观上加速了对沼泽等自然湿地的开发,而忽视了这些重要湿地所拥有的巨大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由于没有为湿地设立专门的土地类型,湿地就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在国家许多宏观规划中,特别是全国土地保护和利用规划,无法把湿地作为重点保护的对象纳入国家的保护范围.湿地的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等,也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有经济效益和利益抢着管,

  没有利益和要承担责任就往外推,许多地方存在着交叉管理和多头管理的现象.湿地的土地权属不清是导致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难以开展的根本症结之一.

  三是湿地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产权和边界不清晰.长期以来,没有考虑资源过度利用和合理保护的问题.湿地作为公共资源属国家所有,属民族所有,属全人类所有,牵涉到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不能也不应该只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考虑.对湿地的许多重要功能,目前还没有完全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先保护起来,而不是急于先开发利用.一些地方直接把建设用地转向湿地,甚至开始占用国际重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这严重影响了湿地保护管理的正常秩序.特别是一些地方,打着保护湿地,合理利用湿地的旗号,大搞破坏湿地和侵占湿地资源的行为,实际上是完全为自身谋福利,侵害了作为公共资源的其他人的利益,侵害了后代人的利益.

  (五)中国加入《湿地公约》后,认真履行缔约国的义务和责任,为了适应湿地保护形势发展的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投入湿地保护.由原林业部牵头,17个部委参加,着手制定一个广泛参与,切实可行,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提出了全国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保护行动的总目标,确定具体目标与行动,即制止或减缓过度和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有计划开垦和改造,减轻并治理湿地污染,防止泥沙淤积,控制湿地水文,防止海岸侵蚀,防止旅游对湿地的危害,制定完善法规与加入执法力度,加强湿地保护的规划和管理,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加强湿地调查管理研究,开展多种途径的资金筹措,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一是做好湿地恢复规划.对需要恢复的地区,摸清资源情况和本底情况,确定湿地恢复目标,在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湿地恢复规划.在实施恢复

  工程的过程中,把生态监测作为重要工作,全过程跟踪湿地恢复工程,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湿地恢复规划,保证湿地生态功能全面发挥.

  二是制定法律和政策.通过立法把湿地保护和恢复有关的制度法律化.严格控制湿地的土地利用方法变更,实行"占补平衡",避免边恢复,边破坏现象发生.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多种方式,维持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和生态特征,逐步取代对湿地资源的破坏性利用方式.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合理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制定受损湿地恢复

  制度等.在土地利用分类中,把湿地作物单独的土地类型纳入"生态用地"范畴,并在相关法律保护中对生态用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制定合理利用优惠政策,把回复湿地的合理利用作为可持续保护的主要措施.

  三是政府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湿地恢复属于公益事业,应以各级政府为主组织实施.湿地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特性,决定了实地恢复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建立湿地保护和恢复领导小组,把湿地单要素资源的相关部门,如林业,国土,水利,农业,环保,海洋等多个部门联合起来,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参与和支持湿地恢复工:作.地方政府把湿地恢复纳入地方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湿地恢复工作,发挥社会力量在公益事业上的支撑作用.四是威宁村基金有效保护草海湿地.过去,居住在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多数村民迫于生计,将捕鱼捞虾作为自己的主要经济来源,草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少候鸟迁徙别处.有关部门统计,即使在禁渔的4月到7月,群众每日捕鱼量都在2500公斤以上,人鸟争食地矛盾突出.为了减轻对草海生态资源的破坏,对草海周边村民进行长期有效的扶贫,1993年,贵州省环保局,贵州省草海管理局与国际鹤类基金会和国际渐进组织合作实施"社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并进策略",作为尝试项目之一的草海"村寨发展基金"这种独特的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经过多年的自我发展和积累,成为推进草海保护区人鸟和谐的重要经济纽带,并显现了经济效

  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作者单位:贵州省发改委)(责任编辑:杨小明)2

  

  

篇六: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威宁生态环境存在问题有哪些范文(精选3篇)

  第1篇:威宁生态环境存在问题有哪些生态环境存在问题3.1资源不足和过度开发福建土地资源紧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不足0.0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资源总量的2/3左右分布在山区,而经济总量占全省3/4的闽东南沿海,水资源却只占全省的36%;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仅居全国第24位,且品种单一;金属矿产相对贫乏;石油依赖外省输入;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率低[7]。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掠夺式开发,致使生态环境呈不断恶化趋势。福建虽是我国南方主要林区,但近40年滥砍乱伐,森林木材蓄积量锐减。现有林木生长稀疏,林相残破,已丧失了原有天然林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生物量高和自我维持能力强的功能[7]。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面积不断缩小,并呈孤岛状分布,使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恶化,造成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丧失,一些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致使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减弱。3.2水土流失依然严重福建省是一个水土流失高发区和潜在危险很大的地区。据统计,从2000年到2022年,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从132.70万公顷降至103.30万公顷,表明近5年的综合治理已取得显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着成效。但目前全省水土流失依然比较普遍,流失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4%,还存在[4]“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现象。因此,水土流失治理仍是今后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3.3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福建省2022年环境状况公报[4]数据显示:全省城市内河水质污染比较普遍,水域功能达标率仅50.3%;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仍较低,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滞后于城镇发展需要,污水管网不配套,已建成的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存在超标现象;城市酸雨污染比较普遍,全省23个监测城市中有21个城市出现酸雨,降水pH年均值为4.91;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在各项污染物中,甲醛和二甲苯超标较为严重,超标率分别为52.5%和56.6%,苯和甲苯的超标率分别为5.6%和35.5%。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长期以来,福建坚持粮食自给的发展目标,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未被利用的养分通过地表径流、淋溶、硝化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方式进入地表环境,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导致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造成地表水、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0,11]。据统计,2003年本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农作物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每公顷平均880.5公斤,为全国化肥平均施用量的2.18倍,单位面积施用化肥位居全国之首;每公顷农作物施用农药21.9公斤,为全国平均用量的2.52倍。其中仅闽江流域福州、三明及南平三市氮肥(折纯量)施用量就达16.49万吨、磷肥(折纯量)5.67万吨,农药2.13万吨,每年大约有3.3万吨的氮肥(流失率20%)、0.28万吨磷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肥(流失率5%)和0.64万吨的农药(流失率30%),随地表径流汇入水体。据测算,2022[4]放的氨氮、化学需氧量分别是工业废水的17.9倍和14.8倍,是生活污水的4.4倍和4.2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本省今后水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和难点。4福建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途径福建省生态建设的目标是立足于现有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经过20年的努力奋斗,将福建省建设成为生态效益型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人居环境优美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全面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省份[3,12]。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4.1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目前,我国有关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立法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为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存在规划不协调、不科学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制,导致投资分散,责任推诿,有效治理不显著;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技术保障制度,导致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效益差,生态环境建设达不到预期效果;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保障制度,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无法落实,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13]。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情况下,作为“生态省建设"的试点省份,福建省应率先建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地方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和修订一些生态环境方面的地方法规,健全和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管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以罚代法等现象发生[14]。4.2强化各级政府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目前,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其中政府担当着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

  由于政府的权威性、不可更移性和强制性等特点,使政府在指导、协调、服务、保障和提供基础设施方面,发挥着重要职能[15]。就福建省环境保护的现状而言,必须强化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环境保护的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关系。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政府依法管理、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从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局着眼加以政策引导和管理,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13]。由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完全靠政府投入是不现实的,要挖掘市场潜力,通过各项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本,形成政府投资与引资、融资相结合的投入模式,使投资与项目运作市场化、产业化,提高资金利用效率[16]。一些地方官员存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施政观念和行为,是生态环境恶化得不到控制和根治的一个重要原因[14]。在眼前经济利益和长远生态效益上,地方政府往往选择经济利益而不惜破坏生态平衡[17]。为此,一定要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意识。另外,也应把环境保护绩效纳入到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评中,以根治当前盛行的行政官员短期趋利行为[16]。4.3强化企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责任意识在矛盾、对立的一面,也存在协调、统一的一面,但企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历史的必然,[18]只有实现企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保护企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大都将环境作为纯粹的公共物品,因此在没有其它激励情况下,企业不愿意增加对

  环境保护的投入[19]。由于企业行为对国家和区域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巨大,因此,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采取各种措施,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逐步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即生产某些耐用消费品和对环境有影响产品的企业,要负责这些产品使用后的回收和处理,能利用的再利用,能作为资源回收的处理后作为资源再用,无法回收利用的做到无害化处理[20]。企业作为经济的主体,其责任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这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对于正在成长阶段的企业而言,承担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更新技术和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而影响其经济效益,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必须面对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必须迎接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绿色"浪潮的挑战。如果企业仅仅考虑眼前利益,就会丧失长远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21]。因此,企业要自觉逐步建立起实施清洁生产的有效机制,促进工业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积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22]。4.4发挥公众、民间组织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全民性的事业,其广泛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决定它必须依靠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加强政府的监控职能外,还必须积极调动公众的参与作用,要保障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决策权以及司法救济权,维护公众的环境合法权益,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3,23]。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正向“公众参与型"迈进,但环境保护法中并没有成熟的公众参与制度,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24]。充分发挥民间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25]。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7]作用,增强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责任感,营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4.5依靠科技创新开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生态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废物资源化、清洁能源与清洁生产的相关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加强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相关技术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20]。依靠科技进步,把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以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切实加强环境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推广应用环境科研成果,加大环保技术研发力度,降低治理成本,提高环保工作成效。4.6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围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结合省情,学习国内外先进成果,提高建设水平[26]。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中,要开阔视野,拓宽领域,尽可能全方位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的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加强闽台、闽港澳的合作,争取在闽台农业、林业、环保、海洋资源开发、气象预报、地震灾害防治等领域的合作上取得新突破[9]。第2篇:威宁生态环境存在问题有哪些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存在五大问题[复制链接]电梯直达

  1楼【帮助】提问的智慧第3篇:威宁生态环境存在问题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那么,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哪些呢?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向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和人工环境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环境污染自然界的一些变化也影响环境的质量。当前,我国是世界上惟一以煤炭为基本能源的大国。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5%能源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并不仅仅如此。它也已经和正在给人类带来许多麻烦。这主要是由于能源(主要是占总量80%的化石能源)的利用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初期,能源的使用量及范围有限,加上当时科学技术和经济不发达,对环境的损害较小。又由于环境的恶化是积累性的,只有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察觉到它的明显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类的特别注意,因此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然而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由于能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致使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几十亿吨甚至几百亿吨的CO2粉尘及其他有害气体。这些排放物都主要与能源的利用有关。它给人类带来的后果是:由于CO?2等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全球性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增多;随着SO2等排放量增加,酸雨越来越严重,使生态遭破坏,农业减产;氯氟烃类化合物的排放使大气臭氧层遭破坏,加之大量粉尘的排放,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必须指出,目前全球性的环境恶化,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其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利用当时世界上廉价的资源(包括能源),不顾后果地向环境疯狂索取,并排放大量污染物积累的结果。直到现在,

  发达国家仍然是世界上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CO?2等有害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其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4,他们对世界环境的恶化应负主要责任。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我国面临以下两个突出问题:首先是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意味着比较低的能源效率;另一个所面临的就是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多,技术工艺落后,大量烟尘及有害气体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有关研究指出,我国排入大气的烟尘90%的SO2和85%的CO2均来自燃煤。因此,煤炭直接燃烧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能源的利用,使人类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却逐渐恶化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在谋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这一矛盾。

  稍后,我们介绍草原火灾的危害有哪些,欢迎关注这部分草原火灾知识。

  

  

篇七: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治县有品位极高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天然草场百草坪及马摆大山风景区等自然生态景观彝回苗三个主体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活习俗独具一格成为我县发展旅游业可以直接依托的资源优势但由于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十分有限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带动效应未能很好的得以发挥

  威宁县旅游情况汇报材料

  威宁县旅游情况汇报材料一、目前状况我县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有品位极高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天然草场百草坪及马摆大山风景区等自然生态景观,彝、回、苗三个主体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习俗独具一格,成为我县发展旅游业可以直接依托的资源优势,但由于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十分有限,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带动效应未能很好的得以发挥。在举步维艰的夹缝中,我县旅游业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扶持下,逐步打开僵局,取得了一定成效,拥有几个固定客源地,旅游人数逐年上升,云南、四川、两广的游客以休闲度假、清凉避暑为目的的长期来我县旅游.以草海、马摆大山、百草坪、石门坎为核心的威宁县风景名胜区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工作已完成资源评价报告,正在进行规划报告的编制。石门乡石门坎申报为贵州省历史文化名村,已获批准。通过打造草海环线、东北线、北线、西北线和西南线五条旅游线路,有效提升了景区的可进入性和服务功能,2017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同比增长34.5%,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35.5%。二、主要工作举措(一)、扩大宣传,以赛会带动旅游发展今年端午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百鸟之都、魅力威宁”登峰杯摄影大展第一赛季“草海春韵-相约丽阿娜”采风活动。期间,先后开展了文艺演出、原生态民族文化展演等系列活动。以文化提升品味,以活动吸引客源,整个活动精彩纷呈,人气蒸蒸日上。节会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4万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人数4.2万人,实现综合收入84万元。(二)、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精品名牌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了草海、马

  摆大山观光游览、秀水观光农业、石门坎、板底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这些产品为依托,我县原始自然生态游等旅游产品,同时,以中部草海观鸟主体,东北乌江源—百草坪—凉水沟—盐仓彝族向天坟—板底彝族村寨;北线雪山苗寨—灼圃万亩高原草场;西北中水汉墓群遗址—石门坎文化遗址大循环线的旅游精品正在形成,受到各地旅游者的青睐。马摆大山、石门坎分别迈入“毕节地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和“贵州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行列,为树立全县旅游品牌形象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完善交通网络,提高公路通达率2017来以来,在中央、省、地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共完成通乡油路总里程361.4公里,总投资20536万元。其中,2017年修建油路里程28.9公里,总投资1626万元,2017年修建油路里程33公里,总投资1485万元,2017年,修建油路里程299.5公里,总投资17425万元。目前全县35个乡镇中通油路的乡镇将达到33个,今年底,35个乡镇将全部通油路。今年以来,投入800余万元购置了4台20吨压路机对326国道、102省道80余公里的道路改造,投资8400万加快环城二级公路的建设。投资300余万元的马摆旅游公路顺利通车,中石旅游公路的建设正在紧张进行中。随着全县通乡油路的陆续完工,毕威高速公路、六沾复线威宁段的开工建设和威水高速公路、昭吉铁路等项目的积极争取,我县的通达率和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旅游可进入性正在进一步改善。(四)、完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营造舒适环境县城现有旅游星级饭店4家,定点接待酒店2家,农家乐35家,旅游商品定点销售企业10家,基本解决游客的日常食、住、购问题。投资6000万元的四星级宾馆、8000万元的步行街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投入城镇建设资金2.3亿元,全县城镇化率为17.72%,同比增加2.21个百分点。人民公园建设主体工程完工,垃圾填埋场工程进展顺利,城区自来水网改造工程春节前可以投入使用。老城区解放路、中山路、民享路、文化路、言嘉路等五条道路的自来水、污水、移动、电信管道管网统一铺设及“白改黑”主体工程已完

  成。城镇道路建设完成10050米,占地区下达任务数的110.5%。(五)不断完善规划,以规划定旅游发展方向。1、《威宁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百草坪景区旅游规划》由云大地球与环境科学院编制,于二OO八年七月通过省地专家

  评审,现规划成果已报送地区旅游局与县四大家(县委、政府、人大、政协)。

  2、《威宁县乡村旅游规划》、《威宁县马摆大山景区规划》已由贵阳竹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于二OO八年十二月通过省地专家评审,现规划成果已报送地区旅游局及县四大家(县委、政府、人大、政协)。

  3、《威宁县石门乡旅游发展规划》由云大工商管理与旅游学院编制,现已进入评审阶段。以“西南苗疆最高文化圣地”的形象定位,全力打造文化体验专项旅游,《威宁县光华遗址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已由贵州省文物保护中心2017年12月修订完成,为石门文化旅游搭建了平台。

  (六)、加快项目申报已编写《马摆大山风景区项目建设可研报告》、《石门坎景区项目建设可研报告》、《草海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研报告》、《龙凤山森林公园项目可研报告》、《威宁板底民族风情园项目可研报告》等上报地区旅游局与地县发改局充实项目库。马摆大山油路、百草坪环线公路开工建设环评正在申报中。(七)、全力开展旅游业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县财政累计投入1500多万元,夯实了县城环境的整治基础。制定了《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整治和规范草海旅游秩序的实施意见》,按照方案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对草海周边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码头、统一门票,把草海景区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加强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通过全面整治,草海自然保护区基本达到清洁化、秩序化、制度化的“三化”标准,树立了健康文明旅游新形象。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条件有待改善;二是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三是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游客结构单一,旅游要素发展不平衡。五是旅游的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化。六是就我县旅游资源禀赋而言,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空间具大,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各类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配备仍是我县旅游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四、下步工作重点一是继续完善和落实旅游规划、高起点打造特色景点景区。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开发、体现特色、有效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借鉴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将旅游规划与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环保、交通、林业、文物保护等各规划相衔接,避免各规划之间的不协调。二是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树立“抓旅游就是抓发展,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生态环境”的观念,注重生态、环保,科学合理开发,持续有效利用,走环保、生态的良性循环之路,防止过度开发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在旅游形象品牌提升上有新突破,以“中国生态旅游年”和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旅游商品开发和市场建设步伐,认真做好旅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和准备工作,使该项目在威宁建成并发挥作用。四是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拓展旅游客源市场,精心办好各种节庆活动,以办节庆活动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相关产业发展步伐,宣传和拓展旅游市场。五是夯实基础设施,努力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新台阶,要围绕旅游总体规划,加快形成衔接有效,集散顺畅的综合旅游交通体系,要努力争取旅游国债资金,加快最高峰至百草坪油路改造,环草海油路改造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和水平。

  六是创新体制机制,努力使以草海品牌为主的旅游管理机制有效突破。

  

  

篇八: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威宁县沙河小流域坡耕地土壤的养分特征

  孙利军;高华端

  【摘要】Thecontentand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soilnutrientsofslopecroplandinsmallwatershedofShaRiverwerestudiedbyfieldsurveyandindooranalysistomasterthebackgrounddataofslopecroplandinsmallwatershedofShaRiverinWeiningCountyandprovidethedatasupportforprotectionofCaohaiwetland.Theresultsshowedthat:1)0.06g/kgoftotalN,17.90mg/kgofhydrolyzableNand0.02g/kginsoilsofslopecroplandisatthesixthNationallevel;2)20.53g/kgoftotalpotassiumand512.96mg/kgavailablepotassiuminsoilsofslopecroplandisatthesecondandfirstNationallevelrespectively;3)Theorganicmattercontentofthebottom,middleanduppersoilsofslopecroplandis23.32g/kg,17.93g/kgand14.41g/kgrespectively,andthereareobviouscorrelationsbetweennitrogen,phosphorus,potassiumandorganicmattercontent.Inconclusion,thesoilnutrientcontentofslopecroplandinsmallwatershedofShaRiverislow,andthereisseriouswaterandsoilerosionofslopecroplandinsmallwatershedofShaRiver.%为掌握威宁县沙河小流域坡耕地本底资料,为草海湿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持,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沙河小流域坡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沙河小流域坡耕地全氮(0.06g/kg)、水解氮(17.90mg/kg)、全磷(0.02g/kg)均处于国家六级水平;全钾(20.53g/kg)、有效钾(512.96mg/kg)分别处于国家二级和一级水平;有机质含量表现下部(23.32g/kg)>中部(17.93g/kg)>

  上部(14.41g/kg),差异显著;氮、磷、钾及有机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沙河小流域坡耕地养分含量低,水土流失严重。【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4页(P225-228)【关键词】威宁县;草海湿地;沙河小流域;坡耕地;土壤养分【作者】孙利军;高华端【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8

  坡耕地是指分布在山坡(坡度6°~25°)地面平整度差、跑水跑肥跑土突出、作物产量低的旱地。近年来,随着耕地利用强度加大、化肥施用量增加,由农业活动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我国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共4.54×107hm2,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且主要分布于坡耕地。我国坡耕地面积4.65×10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我国每年流失土壤达5.0×109t,每流失1t土壤中,含氮2.55kg、磷1.53kg、钾5.42kg。氮、磷等养分随地表径流汇入水体后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坡耕地养分是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坡耕地养分含量及分布直接影响作物种类的选择及产量,因此,研究沙河小流域坡耕地的养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

  深入,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特征和治理方面的研究都取得较大进展。研究表明,土壤养分与坡度、坡形、坡位、坡向等存在相关关系,不同地貌单元对土壤养分中氮、磷等重要营养成分的滞留和转化作用不同,但相互联系[1]。在对紫色土的研究中,徐泰平[2]认为在降雨初期,氮、磷流失严重,径流中养分输出浓度比较高,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在氮与磷的流失状态上,一些学者认为氮、磷主要是以吸附态随泥沙的侵蚀而流失,而林超文[3]却认为氮主要以淋溶方式流失。坡耕地治理在植物篱、垄耕、免耕以及施肥方式等措施的运用方面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4-9]。威宁县沙河小流域是草海流域最典型的集水单元之一,面积为1.1km2,位于草海湿地上游,沙河小流域内坡耕地的泥沙和养分流失直接进入草海,将会引起草海的河床抬升和湖水富营养化,严重影响草海生态系统。目前,对于沙河小流域坡耕地土壤养分特征的研究较少,王玲玲等[10]对沙河小流域坡耕地与其他土地类型的养分进行对比研究,但未涉及不同坡位坡耕地养分分布研究。因此,为充分掌握威宁县沙河小流域坡耕地本底资料,笔者等于2013年5月对该区域坡耕地土壤养分特征进行分析,以了解坡耕地养分运移规律和养分在坡面上的分布,旨在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依据,进而达到保护草海湿地的目的。1研究区域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沙河小流域地处N26°51′23.4″,E104°17′58″,面积1.1km2,东西宽1.1km,南北长1.2km,海拔为2182~2311m,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日照丰富,夏季湿润、凉爽,冬季干燥,年平均气温10.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7.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9℃,年均降水量839.3mm,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匀,集中在4—8月。地貌属岩溶、剥蚀丘陵地貌,山顶平缓,山体向东西方向延伸,坡向为顺向坡,岩石部分裸露且分布连续。成土母岩为砂页岩和白云岩,土壤以黄棕壤为主,质地为

  粘土和壤土。小流域内无小溪及河流,大气降水是该流域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主要补水来源,水资源十分匮乏。1.2研究方法根据沙河小流域坡耕地的坡度分布,计算得沙河小流域的平均坡度为18°。2013年5月选取该坡度的农耕地(等高横坡耕作,且附着物较少)为研究对象,坡耕地上部(坡顶)和下部(坡底)较窄,中部(坡中)较宽,采用多点取样法,沿低(2238m)、中(2247m)、高(2256m)的坡面等高线,每隔5m分别在坡面下部(6个土样)、中部(12个土样)和上部(9个土样)取样带回实验。取样时,用手持GPS将每个点都进行定位,并纪录坡面的土地利用现状、坡度、坡面侵蚀状况等信息。土样阴干后去除杂物,分别通过2mm和0.25mm土壤筛,然后测定土壤的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有效钾、有机质等化学指标。土壤全氮、水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半微量开氏法;土壤全磷采用消煮液+钼锑抗比色法;土壤有效磷采用碳酸氢钠浸提液+钼锑抗比色法;土壤全钾采用消煮液+火焰光度法;土壤有效钾采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土壤有机质采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法;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7.0进行分析。2结果与分析2.1沙河小流域坡耕地养分总体情况表1可知,沙河小流域全氮、水解氮、全磷的含量低,均值分别为0.06g/kg、17.90mg/kg、0.20g/kg,均属于国家六级水平;有效钾含量高,均值为512.96mg/kg,达国家一级标准;有效磷和全钾含量也比较高,均值分别为16.18mg/kg、20.53g/kg,分别达到国家三级、二级标准;有机质处于中等水平,含量17.96g/kg,属国家四级水平。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大小为全氮(100%)>水解氮(44.4%)>全磷(30%)>有效钾(27.9%)>有效磷(27.6%)>有机质(24.7%)>全钾(19.8%)。对

  照变异系数的划分等级(弱变异性CV<10%,中等变异性CV在10%~100%,强变异性CV>100%)判断,沙河小流域坡耕地全氮属强变异,水解氮、全磷、有效磷、有机质、全钾和有效钾属中等变异。表1沙河小流域坡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及等级划分Table1SoilnutrientcontentandgradingofslopecroplandinsmallwatershedofShaRiver注:表中等级划分参照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Note:ThegradingstandardofsoilnutrientsisaccordingtotheSecondNationalSoilExamination.项目Items全氮/(g/kg)TN水解氮/(mg/kg)HN全磷/(g/kg)TP有效磷/(mg/kg)AP全钾/(g/kg)TK有效钾/(mg/kg)AK有机质/(g/kg)OM范围Range0.01~0.268.5~35.000.16~0.297.70~22.4013.50~26.63290~77512.14~24.65均值Mean0.0617.900.2016.1820.53512.9617.96标准差SD0.067.950.064.474.06143.224.44变异系数/%CV100.0044.403027.6019.8027.9024.70所属等级Grade六级六级六级三级二级一级四级2.2沙河小流域坡耕地磷素含量及分布从表2看出,沙河小流域坡耕地全磷含量较低:下部全磷含量在0.16~0.27g/kg,平均值为0.21g/kg,达国家五级标准;中部在0.14~0.28g/kg,平均值为0.17g/kg,属于国家六级水平;上部0.19~0.29g/kg,平均值0.24g/kg,达国家五级水平。全磷在坡位上的分布表现为上部>下部>中部,这主要是由土地利用方式和坡度造成,因坡耕地上部长期未耕种,生长大量草本植物,其固土能力较强;中部经过耕作,土壤较为疏松,磷流失较上部严重,所以呈现上部的全磷含量较下部多的现象;而磷素经土壤流失在下部堆积,造成下部的全磷含量也高于中部。有效磷的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全磷,下部有效磷含量在12.00~20.70g/kg,平均

  值16.37g/kg;中部在7.70~22.40g/kg,平均值13.80g/kg;上部在15.00~22.40g/kg,平均值19.23g/kg:下部、中部、上部含量均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达到国家三级标准。表2沙河小流域坡耕地不同坡位土壤中磷的分布Table2Phosphorusdistributioninsoilsofdifferentslopeposition标准差均值变异系数/%坡位Slopeposition样点数Samples范围Range全磷/(g/kg)有效磷/(mg/kg)Mean全磷/(g/kg)有效磷/(mg/kg)SE全磷/(g/kg)有效磷/(mg/kg)CV全磷/(g/kg)有效磷/(mg/kg)20.700.2116.370.0534.2926.126.2中部Middle120.14~0.287.70~22.400.1713.800.0544.2531.930.8上部Upper90.19~0.2915.00~下部Bottom60.16~0.2712.00~22.400.2419.230.0383.1315.516.32.3沙河小流域坡耕地氮素含量及分布坡耕地土壤氮是作物生长的重要元素,土壤供氮不足是引起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的主要限制因素。表3看出,下部全氮含量0.02~0.26g/kg,平均值0.12g/kg;中部0.04~0.08g/kg,平均值为0.065g/kg;上部在0.01~0.04g/kg,平均值为0.022g/kg,均处于国家六级水平。表明,沙河坡耕地全氮含量特别低,与王玲玲[10]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土壤本身的含量特别低或土壤氮素随径流流失造成的。水解氮含量很低,范围在8.75~35.00mg/kg,属于国家六级水平,坡位对其分布影响不明显。从变异系数来看,无论是全氮还是水解氮,均属于中等变异。表3沙河小流域坡耕地不同坡位的氮分布Table3Nitrogendistributioninsoilsofdifferentslopeposition标准差均值变异系数/%坡位Slopeposition样点数Samples范围Range全氮/(g/kg)水解氮/(mg/kg)Mean全氮/(g/kg)水解氮/(mg/kg)SE全氮/(g/kg)水解氮/(mg/kg)CV全氮

  /(g/kg)水解氮/(mg/kg)21.000.12015.460.115.8591.737.8中部Middle120.04~0.088.75~35.000.06518.670.019.6015.451.4上部Upper90.01~0.0413.30~下部Bottom60.02~0.269.10~24.40.02218.510.0087.1836.438.82.4沙河小流域坡耕地钾素含量及分布土壤钾也是作物生长的必要元素之一,近年来作物产量普遍提高,连年种植以及施肥不平衡造成土壤钾素耗竭严重[11],但少量多次施用钾肥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土壤钾素营养后效[12]。从表4看出,坡下部土壤全钾含量13.50~24.00g/kg,平均值18.79g/kg,达国家三级标准;中部16.88~23.75g/kg,平均值21.23g/kg,达国家二级标准;上部15.00~26.63g/kg,平均值20.53g/kg,达国家二级标准。下部有效钾含量290~775g/kg,平均值532.5g/kg;中部395~695g/kg,平均值545g/kg;上部380~655g/kg,平均值517.5g/kg,均达国家一级标准。表明,沙河坡耕地钾素含量完全可以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全钾和有效钾在不同坡位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表明,坡位对沙河坡耕地钾素的分布影响不明显。2.5沙河小流域坡耕地有机质含量及分布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把耕层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比例在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表5看出,沙河坡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2.14~25.41g/kg,其含量比例在1.21%~2.54%,属矿质土壤类型。沙河坡耕地土壤有机质分布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这主要是由于有机质的富集作用引起,反映了沙河坡耕地土壤流失的严重性。表4沙河小流域坡耕地不同坡位的钾分布Table4Potassiumdistributioninsoilsofdifferentslopeposition标准差均值变异系数/%坡位Slopeposition样点数Samples范围Range全钾/(g/kg)有效钾/(mg/kg)Mean全钾

  /(g/kg)有效钾/(mg/kg)SE全钾/(g/kg)有效钾/(mg/kg)CV全钾/(g/kg)有效钾/(mg/kg)77518.79532.55.40252.2428.747.4中部Middle1216.88~23.75395~69521.23545.02.66107.0612.519.6上部Upper915.00~26.63380~下部Bottom613.50~24.00290~65520.53517.54.74104.7023.120.2表5沙河小流域坡耕地不同坡位的有机质含量Table5Organicmatterdistributioninsoilsofdifferentslopeposition坡位Slopeposition样点数Samples范围Range均值Mean标准差SE变异系数/%CV下部Bottom622.76~24.6523.320.713.1中部Middle1214.79~25.4117.933.6120.1上部Upper912.14~22.3814.413.1621.9表6沙河小流域坡耕地土壤不同养分的相关性Table6Correlationsbetweendifferentnutrientsinsoils注:表中**和*分别代表在0.01和0.05水平上显著。Note:**and*indicatessignificanceofdifferenceat0.01and0.05levelrespectively.项目Items土壤全氮TN水解氮DN全磷TP有效磷AP全钾TK有效钾AK土壤全氮TN1水解氮DN0.1491全磷TP-0.462*-0.396*1有效磷AP-0.512**-0.399*0.973**1全钾TK0.329-0.237-0.102-0.0931有效钾AK0.622***-0.262-0.152-0.1840.643**1有机质OM0.495**-0.138-0.025-0.041-0.2260.1912.6土壤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从表6看出,土壤氮磷钾含量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土壤氮素和磷素呈明显的负相关,土壤全氮和有效钾、有机质呈明显的正相关,全磷与有效磷呈明显的正相关,全钾与有效钾呈明显的正相关。其他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3小结与讨论1)沙河小流域坡耕地养分含量总体偏低。全氮(0.06g/kg)、水解氮

  (17.90mg/kg)、全磷(0.02g/kg)含量表现特别低,均处于国家六级水平;钾素含量无论是全钾(20.53g/kg)还是有效钾(512.96mg/kg)均较高,分别处于国家二级和一级水平。这对指导农民施肥有重要的意义,施肥时可以根据作物的需要,适量增施氮肥、磷肥,适当减少钾肥的施用,以免造成浪费。2)沙河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有机质分布表现为下部(23.32g/kg)>中部(17.93g/kg)>上部(14.41g/kg),且差异显著,表明有机质随土壤的流失而发生明显的流失。该区域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建议采用横坡沟垄或植物篱措施等进行治理。3)土壤养分间存在着明显相关性。土壤氮和土壤磷呈明显的负相关;土壤全氮和有效钾、有机质,全磷与有效磷,全钾与有效钾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参考文献][1]徐志友,余峰,高红军,等.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坡位退耕还林还草地土壤养分的变异规律[J].中国水土保持,2010(8):39-41.[2]林超文,罗春燕,庞良玉,等.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30(22):6091-6101.[3]喻定芳,,戴全厚,王庆海.等.北京地区等高草篱防治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6):11-15.[4]张丽.不同农艺措施对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的控制[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5):21-25.[5]牛德奎.草篱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079-3081,3084.[6]魏兴萍.重庆南平镇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水土流失[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6):42-46.[7]王云.施肥与耕作对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

  (3):500-507.[8]李承力.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不同轮作模式作物生产力及农田养分流失比较[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4):83-87.[9]林超文,陈一兵,黄晶晶,等.不同耕作方式和雨强对紫色土养分流失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0):2241-2249.[10]王玲玲,戴全厚.贵州威宁草海沙河小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J].北方园艺,2013(7):181-184.[11]郭昕.种植大豆对土壤磷、钾平衡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2,31(6):907-910.[12]柳太卫.钾肥施用方式对土壤钾供应能力及烤烟品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8):1771-1776.

  

  

篇九: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威宁县妥打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作者:李正军来源:《现代园艺》2012年第06期

  摘要:威宁县妥打自然保护区为县级自然保护区,自1991年建立以来,由于人员编制及资金投入上严重不足,极大的影响了保护区的建设,仅依赖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投入,艰难维持,极大的影响了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威宁县;妥打自然保护区;现状

  1妥打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保护区前身为威宁县妥打乡妥打林场,始建于1956年,权属集体。1991年,省林业厅组织了省内有关专家、教授对妥打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贵州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也曾多次前往调查。根据综合考察结果,该区域分布有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且集中分布了300只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冠长尾雉。因此,根据省林业厅(1991)黔林动管字第458号文《关于建立威宁县妥打白冠长尾雉自然保护区的建议》,我县以(92)威府复字第2号文件正工批复成立了“威宁县妥打白冠长尾雉自然保护区”,并建立保护区管理站,为股级机构,人员编制12人。保护区总面积93.93km2,其中核心区面积21.25km2,缓冲区面积72.68km2。面积涉及到4个乡镇,分别雪山镇、观风海镇、小海镇、迤那镇。

  2妥打自然保护区的区划

  2.1核心区

  本区位于保护区中部,包括妥打林场全部。面积为21.25km2,占保护区面积的22.6%。森林植被保护存尚好,覆盖率在70%左右。区内有农业人口120户,480人,人口密度22.6人/km2。核心区有由雪山镇通往林场的乡公路,晴天可通汽车和各种机动车辆,交通较为方便。核心区为高原河谷洼地,地势由南向北倾斜,相对高差248m,岩门河从区内通过,终年水流不断,气候条件较好,是白冠长尾雉理想的栖息地。

  2.2缓冲区

  本区位于核心区的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完全包围核心区,面积72.68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7.4%。人中密度低,70人/km2。缓冲区是核心区的缓冲地带,使核心区得到有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的保护。其划定的缓冲多为山林,居民较少,这些山地历史上为林区,宜林条件优越,只要加强封山育林,植树造林,较容易郁闭成林。

  3妥打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

  妥打保护区内生活的白冠长尾雉群体,在保护区内约有11群,达300只左右,是我国分布最西、分布海拔最高、数量最多且最为集中的群体,是我国同类型保护区的首例,是白冠长尾雉群体分布的典型且特殊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保护区主要植被群落有栓皮栎、火棘、矮杨梅、眼子菜群落,区内原生植被已破坏,次生植被发育良好。1991年科学综合考察中共采得植物标本551号,初步统计有维管束植物72科、180属、300种左右。栓皮栎是一种重要的特用经济林,除经济价值外,还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为白冠长尾雉提供了良好的栖息、觅食、活动等条件。区内分布的鸟类有17个目、13科、136种,其中:鸢、雀鹰、白尾鹞、红隼、白冠长尾雉、白腹锦鸡、灰鹤等10种国家重点保护二级野生动物。

  4妥打自然保护区开展的保护工作

  4.1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大管护力度

  通过护林人员认真的管护和艰辛的努力,杜绝了乱砍滥伐、偷砍盗伐的行为,控制了猎杀动物的行为,使植被得以恢复、动物得以休养生息

  4.2积极争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对保护区的建设力度

  争取省林业厅的支持,对保护区站房进行了扩建,改善了办公条件。

  4.3积极争取在保护区内开展林业科研项目

  2007年在省林业厅的支持下,在保护区实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项目工程”,保护区内开展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杉的分布调查工作等。

  5妥打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5.1保护区管护经费严重不足

  保护区管护面积达93.93km2,周边与四个乡镇接界,管护情况复杂、管护范围广,管护难度大,每年仅5万余元的管护经费远远不足,聘请的管护人员十分有限,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管护工作的开展。

  5.2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自保护区成立以来,在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上严重不足,保护区内路面状况差、办公设施不足、交通工具缺乏。

  5.3项目建设资金缺乏

  妥打自然保护区属于县级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区级别低,上级对保护区的投入十分有限,导致工作开展十分困难。

  6解决措施及对策

  6.1加大管护经费的投入

  为了能更好地对保护区进行管护,除了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投入外,请求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对保护区进行管护经费的投入,经预算每年需投入20万元。

  6.2加大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是保护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站房、路建设,请求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逐步改变保护区基础设施及办公条件落后的现状。

  

  

篇十: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水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管理

  摘要:水资源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生命之源,包括河流、水库、地下水、冰川等。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背景下,许多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亟待解决。因此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章立足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出发,对目前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探讨了有关的管理措施,希望能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字:水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水资源对于经济发展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工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剧增。然而,我国的水生态环境的问题与水供需矛盾的问题却日益突出,若是长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制约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我们应重视我国水生态环境的现状,提早做好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织牢水生态环境保护网;积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善于借鉴国外水治理与保护的成功经验,努力解决好我国水污染的问题,保护好我国的水生态环境,就是为子孙后代谋福利。

  一、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加强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是为了满足现阶段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也是为了保障人类未来发展的需要,改善和优化水生态环境,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工业发展对于水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危害,如果水污染进一步加剧,将严重影响人们用水安全,还会造成水资源短缺。同时,城市的扩建与农业用地的相对减少,地表植被被严重破坏,进而导致植被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加上很多城镇、乡村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使得整个水生态环境循环不平衡。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注重水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工作,说明我国的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南方地区的水资

  源相对北方地区而言较为丰富,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南方地区也开始出现了缺水现象,有些地区也实施了一系列的节水政策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永恒的课题,需要持之以恒的开展下去。如果不重视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则有可能出现生态灾难,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要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树立正确的用水排水观念,保障水生态环境的稳定显得十分必要。

  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水生态环境保护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可循环利用的活动。我国的人口相对密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仍有很大改善的空间。随着近年来受到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以及工业化的发展,自然环境的污染程度加剧,包括水土流失、水污染加剧。我国的水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地区水生态环境都遭了严重的破坏,而且黄、淮、海、辽四大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1]。因此,提倡低碳生活、节约用水等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我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也日益受到关注。

  三、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

  (一)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针对性不强,缺少相关条例来执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并且没有形成实时完整的综合性的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因此相关条例难以严格执行,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除此之外,我国许多乡镇企业为了谋求高收益,对于污水没有进行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我国流域的水污染严重。还有部分地区生活污水直排也一定程度上造成水质下降。

  (二)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我国的用水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这加剧了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目前,仍然有许多人没有树立起节约用水的习惯,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不强,个人用水普遍存在浪费的现象。在农业灌溉技术方面,以传统的灌溉技术为主,如漫灌,这种传统的灌溉方式水消耗大,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并且用水的效益低下。除此之外,城市工业用水方面浪费也较为严重,因工业设备以及工艺落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工业耗水量都非常大,并且水的循环综合利用率低。在城市化的进程下,未来城市用水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城市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缓解城市用水压力有重要的意义。

  (三)水生态环境保护预警机制有待创新

  水生态环境预警监测主要是为能够及时反应流域内的水生态环境的水污染以及退化情况,并及时控制改善这种情况,防止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利用卫星遥感检测技术对流域水环境进行评估,结合人工检测等方式,针对流域内的问题制定出解决方案。目前我国的水生态环境预警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有不小差距,对于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范围不广,对于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趋势预测准确度不高,这将对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四)水生态环境治理认识有待提高

  我国国民的环保意识在增强,也在积极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但是对于环境治理和改善的力度不够,对水生态环境治理缺乏足够的重视。人类生产生活无形中影响着河流、水库以及地下水等的水质。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快速,但是对于水污染治理的力度远远不足,对于污水治理的技术和设备等发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污水排放没有达到国家的标准,很大程度损害了水生态环境。

  四、水生态环境管理对策

  (一)加强立法并完善有关管理机制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治理工作应齐驱并进,要保证这两项工作能高效推进,就必须要加强立法。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水资源有关的保护方案和污水排放的标准要求,还需要进一步针对目前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分析,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加强有关法律法规落地生效工作。有关部门结合立法与实际工作需要去制定科学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案,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将工作落

  到实处。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去优化现有的管理体系,形成一套成熟和可操作性强的管理体系,以适应不同地方开展工作的需要。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同时明确部门职责和个人职责,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做到“守水有责、守水负责、守水尽责”,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对于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水生态环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应当牢固树立起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意识,都要有从我做起的榜样力量。政府具有号召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应发挥主导作用。第一,要加大对水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用水习惯,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本能行为。宣传方式多样化,如公益广告、纪录片、宣传册、微信群、公众号、组织有关知识竞赛,保护水生态环境宣传进校园、进社区等方式,让节约用水的观念深入人心,妇孺皆知,从而自觉自愿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第二,要加大对灌溉技术、污水治理技术的指导及一些有关设备的资金投入,树立科学发展的眼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防范水生态环境污染行为,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

  (三)重视污水治理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水体污染的治理仍然是水体生态环境修复及保护工作的核心内容[2]。因此,应重视污水治理的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早整治,控制水污染现象蔓延,避免造成不利影响。首先,工厂的污水排放要经过严格处理,符合国家的污水排放标准,尤其是有毒污水的排放一定要经过严格的隔离处理,否则会给水生态环境带来非常恶劣甚至是不可逆的影响。城市的污水处理亦是如此,严厉打击城市废水的偷排乱放行为,对于排放不达标或是随意排放污水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同时,重视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小型污水处理厂或小型多格净水池。其次,有关部门定期检查水体质量,重视水环境的预警工作以及建立评价预警模型,及时检测和预测水体质量,若是水体质量不合格应及时反应并找到源头,避免水污染给人们的用水安全带来不良影

  响。最后,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来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大数据分析水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能够更加科学有效的制定解决方案,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

  五、结语

  水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事关重大,还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并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不断完善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积极解决污染水生态环境的问题,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程少文.水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管理要点分析[J].节能,2020,39(10):105-106.

  [2]贾钰蓉.关于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20(02):183-184.

  

  

篇十一: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贵州省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建设毕威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在贵州境布局的加密与补充,同时也是完善贵州省路网布局的需要。同时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毕节与相邻地州市及所辖区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幅提高沿线区域乃至贵州西北片区的对外开放和吸纳外资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源的集约开发。对毕节地区的社会经济开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毕节地区交通局委托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承当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可行性研究工作,该院于2009年3月编制完成《贵州省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9年4月,毕节地区交通局委托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承当本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接受委托后,根据本工程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工程组成立了由生态、大气、噪声、社会及环境经济评价等人员组成的环境影响评价组,于2月下旬走访了毕节地区、毕节市、赫章县和威宁县的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旅游局、林业局等单位,收集了有关的技术资料。并对工程区域进行了详细调研和实地踏勘,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现有资料的基础上,于2009年4月下旬编制完成了《贵州省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评价目的

  本工程的建设将大幅提高沿线区域乃至贵州西北片区的对外开放和吸纳外资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源的集约开发,对毕节地区的社会经济开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工程建设和运营将对该区域的环境空气、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正负两个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对该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工程和环境现状,在采取有关环保措施的前提下,论证本工程的可行性;通过公路沿线评价范围内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针对本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营运各阶段,预测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优化环境和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将环境保护措施、建议和评价结论反应于工程设计与施工,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以减少或减缓由于工程建设而导致的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为该工程施工期、营运期环境管理提出实施行动方案,同时为沿线经济开展、城镇建设及环境规划提供辅助决策信息和科学依据。

  1/12

  2工程概况

  本工程路线方案全线采用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21.5m的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拟建公路主要数据指标见下表。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122232425262728

  指标名称公路等级设计速度远景交通量(小客车)永久占用土地估算总金额平均每公里造价路线长度平曲线最小半径最大纵坡路基宽度路基挖方数量路基填方数量排水及防护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车辆荷载特大桥大桥中桥涵洞特长隧道长隧道中、短隧道互通式立交别离式立交通道拆迁建筑物交通工程、沿线设施

  拟建公路主要数据指标表

  单位级公里/小时辆/日hm2万元万元公里米/个%/米/处米万立方米万立方米万立方米万平方米

  延米/座延米/座延米/座

  道延米/座延米/座延米/座

  处处道平方米公路公里

  数量四车道高速公路

  8018099786.1874959.80736972.8405125.481400/23.5/1000/121.501979.92070.3109.66163.74公路—Ⅰ级6304/821060/64540/62513098.5/14747/37705/20

  99612439600125.481

  备注2027年

  不含桥隧局部其中兼通道114道

  主要控制点:起点龙滩边、坝口、长春堡、撒拉溪、杨家湾、野马川、赫章、水塘、关塘、终点威宁周家院子。

  2/12

  3.1社会环境现状评价

  3环境现状评价

  (1)工程所在位置为毕节地区毕节市、赫章县和威宁县。2007年末,两县一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24亿元、12.60亿元和20.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5%、20.1%和13.1%;从三种产业比重来看,以第一、三产业为主导。

  (2)拟建工程所在区域国家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和乡村公路网系已初步形成,逐步建立以城市客运站为中心、乡镇客运为依托、以村镇为支点的干线相连、辐射城乡的客运网络体系。

  (3)拟建公路沿线分布最多的矿种主要是煤矿,其他还有少局部金矿、重晶石矿、萤石及锑矿。据现场调查,拟建公路在毕节市境内由草坪井田煤矿区、草提井田煤矿区、千溪井田煤矿区、毕节众福煤矿矿区穿过,在威宁境内由威宁联办铅锌矿矿区、威宁拖猫山煤矿矿区穿过,对煤矿及铅锌矿的开采有一定影响。

  (4)路线距毕节市城区、赫章县城、威宁县城较近,但距沿线经过的10个乡镇的城镇规划区均较远,不会对乡镇规划造成影响。拟建公路与毕节市总体规划、赫章

  3/12

  县城镇总体规划、威宁县城镇总体规划关系如下:根据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毕节、大方的城市规划将连成一片,其中包含响水工

  业园区、飞雄机场片区、小坝片区、海子街片区和老城区以及鸭池——草堤片区,你建公路仅从毕节市规划区西南部的鸭池——草堤西南边缘经过,根本不会对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产生干扰。

  赫章县城规划为东部老城片区和西部百果片区,路线方案由赫章北面的高山山坡上通过,与赫章县城的高差在200~400间,与赫章县城的城市总规没有干扰。

  威宁县城规划为西南部的老城区和东北部的工业区,路线终点位于威宁城北的周家院子,布设于城市规划区外,与威宁县城的城市总规没有干扰。3.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植被资源拟建工程区域内植被区划属于南亚热带具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亚带。主要植被类型有季雨林、山地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针叶林等森林植被。人工植被较多的树种是马尾松、松柏等;经济果木林树种有茶、等;农作物种类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等;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菜、烤烟等。拟建公路沿线评价范围内植被类型可分为以玉米、水稻为主的农田植被;以马尾松、杉木为主的针叶林;以甘蔗、油菜、烤烟为主的灌丛;以马尾松、香樟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动物资源路线所经均为人类活动频繁地区,动物以人工饲养的家畜家禽为主,野生动物一般为适应农耕地和居民点栖息的种类,种属单调,主要以鼠型啮齿类和食谷鸟类为主、林栖兽类稀少。经现场初步调查及对当地林业部门的咨询,拟建公路沿线未发现受保护动植物。(3)拟建工程沿线所经过的毕节市、赫章县及威宁县属贵州省毕节地区,毕节市总面积340845.8hm2,其中耕地面积138985.2hm2,赫章县总面积324951.6hm2,其中耕地面积87127.0hm2,威宁县总面积628957.2hm2,其中耕地面积215141.3hm2。(4)拟建公路经过毕节地区毕节市、赫章县及威宁县,沿线所经地区主要有草甸土、棕壤、黄棕壤、黄壤、紫壤色土、石灰土、水稻土、潮土、沼泽土9个土类。(5)拟建道路所经地区属“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工程区域位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云贵高原乌蒙山脉北段。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点赫章韭菜坪2900.6米,为全省最高点,因此韭菜坪得名“贵州屋脊〞;最低海拔457米。区域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分属长

  

篇十二: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结合脱贫攻坚谈贵州省威宁县的变化1000字

  “达发百草坪,罩子雾沉沉。白天野猫叫,晚上鬼敲门。”这是多年前威宁自治县炉山镇发乐村留给外界的印象。

  发乐村位于海拔2800余米的百草坪祖安山下,是一个彝族人口占95%的民族村寨,曾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村庄。

  村民王作福说,以前村里几乎家家都是茅草房,早上吃的是洋芋坨坨,晚上还是洋芋坨坨,除了洋芋还是洋芋。

  如今,发乐村群众依托百草坪天然草场喂养牛羊,家家户户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村大部分村民都喂养牛羊,从几头牛到几十头,最多的养殖大户喂养30多头牛、100多只黑山羊。大家依靠养殖,走上了增收致富的路子。”王作福介绍。

  炉山镇发乐村的变化,是威宁发展致富的数百村寨之一。石门乡荣和社区新营苗寨,曾是一个偏远落后的贫困村寨,2015年人均收入4000元,以前家家户户居住的不是茅草房就是土坯房,不仅低矮破旧、漏风漏雨,而且还有人畜混居的现象。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新营苗寨变了模样。家家户户住进了漂亮的小别墅,2019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大关。“党和政府的政策好,让我们一家人住进了120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宽敞又舒适。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新营苗寨78岁的李文芝老人笑呵呵地说。在威宁,许多村寨正像石门乡荣和社区新营苗寨一样,彻底撕掉贫困标签,走在圆梦小康的路上。

  从生态恶化到青山绿水的华丽转变据威宁林夏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卯兵介绍,该基地种植赤松茸

  亩产量可达2500公斤,每亩产值近4万元,纯收入1万元以上,带动了当地100余人务工增加收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余人。

  观风海镇沙子坡林场是威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成功典范,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当地发展野生菌加工、销售、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旅游经济。

  近年来,威宁全力打造特色林下经济,以生态发展为主线,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培育林下种植养殖产业。

  不仅如此,威宁还发展特色经果林和林下经济,开发绿色食品,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把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发展林下经济为宗旨,以占有“市场”为导向,以建设“绿色威宁”为目标。

  曾经的威宁,生态环境恶劣,随处是“荒山野岭和尚头”。如今的威宁,不仅村村寨寨是绿水青山的景象,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还大力发展“林药”“林禽”“林菌”等林下经济,让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色银行”,生态经济逐渐壮大,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脱贫增收。

  据了解,目前威宁林下经济产业综合产值达1.7亿元,利用林地90万亩,其中林下种植10万亩、林下养殖8万亩、林产品采集加工60万亩、森林景观利用12万亩,带动了全县5万余人实现增收致富。

  

  

篇十三: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贵州省六盘水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作者:骆英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2014年第1期

  骆英

  (中共贵州省六盘水市委党校,贵州六盘水553001)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笔者通过对贵州省六盘水市生态失衡、耕地土壤退化、灾害环境的系统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六盘水;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03-0249-01

  一、贵州省六盘水市生态环境现状

  其一,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性逐步增强。贵州省六盘水市继续加大了以退耕还林、天保、珠防、珠治和石漠化综合防治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快建设“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加快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防治进度。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顺利推进。

  其二,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利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决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的部分企业,推进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严格控制发生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其三,继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煤化工等产业为重点,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其四,坚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巩固提高“村为主”,全面推进村(居)民自治。

  二、存在的问题

  其一,资源开采与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发展压力较大。六盘水市经济结构布局基本围绕在煤炭周围,经济结构单一,可替代产业发展缓慢。多年来,在煤炭开采中没有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到2008年底,因矿山资源开采而压占和破坏的土地面积约3.6万亩。

  其二,地质灾害频发,民房开裂受损、山体倾斜跨塌。目前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779处,受胁户数2.6万户、11万人。环境污染严重,采矿、洗选和煤炭加工等环节产生的废水对水体产生污染。煤矸石、粉煤灰等产生的大量固体废物和废水、废气未能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其中,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0%,是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使“三农”问题日益加重。

  三、解决策略

  其一,以治理石漠化为重点,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在治理的过程中,应重点减少石漠化地区的农村人口。减少农村人口,重点要采取推进城镇化、劳务输出、异地生态移民等途径,关键要抓好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人口的总体素质。

  其二,提高森林覆盖率。目前,我市森林覆盖率为35%,比全省低5个百分点。必须在切实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成果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工程实施规模。到2015年,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

  其三,培育石漠化地区农村特色产业。六盘水市农村人口多,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只是一部分,大多数农村人口还在农村,依靠土地来生存与发展。如果农民没有一个稳定增收的产业,植树造林的成果也很难保住。从长远来讲,要结合石漠化地区的自然特点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带动农民增收,促进生态修复。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一些既能保护生态,又能收到良好经济效益的特色种植业,如茶叶、花椒、中药材、竹子等,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

  其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把循环经济作为生态经济的基础,建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回收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对已建的工业项目应分期分批进行循环经济改造,新建项目必须按照循环经济的标准和规程来设计、建设和营运。对传统工业特别是资源密集、能源密集和污染密集的传统工业,进行工业流程的环保再造,控制和降低工业污染。

  其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市还属于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资源利用率、转化率和劳动生产率低,既浪费了宝贵资源,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还要积极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努力保持和降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冷宝林.环境保护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

  (责任编辑:时音菠)

  

  

篇十四: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名称规划面积亩基地位置201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发展方向脱毒马铃薯产业示范园区34000草海镇双龙镇200脱毒马铃薯高新技术研发原种生产种薯扩繁及农业休闲旅游观光精品苹果产业示范园区30000雪山镇200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研究生产高效优质苹果打开国内外市场蔬菜产业示范鸭子塘120种植培育高效优质蔬菜供应市场需求表二4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基本情况1二农产品品牌增多市场竞争力提升截止2017年2月威宁县获得洋芋荞麦荞酥党参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6个有机农产品认证4个

  贵州省威宁县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对策思考摘要:威宁县由于深处内陆,市场距离远,受其地形状况、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度成为大众眼中贫困的代名词,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怪圈制约着威宁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威宁县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现状,在肯定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字: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状况一、威宁县发展山地高效农业的条件(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威宁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被称为贵州西大门。地理位置特别,既是黔西北地区的“屋脊”,也是四川、云南、贵州3省的交通要道。贵昆、内昆、大水三线铁路过境,毕威高速公路连接毕节和威宁,正在建设中的都香高速公路横穿境内,草海民用机场投建中,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二)气候条件威宁县地处乌蒙之颠,为云贵高原准静止风的交界面,气候变化剧烈。高原自然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强日照,年平均日照数为1812小时,被气象学界命名为“阳光城”。平均海拔2235米,立体气候明显、小区气候各异,孕育了威宁县多样性的生物资源。(三)经济基础①表一威宁县2013—2016年基本经济指标的比较年份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财政收入(亿元)17.6219.0721.3624.67GDP(亿元)123.66152.03189.37215.68GDP同比增速(%)16.71515.314.1

  由表1可以看出,2013-2016年威宁县财政收入及GDP呈增长趋势,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在全县GDP中,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67.41亿元,2016年增加71.83亿元,同比增长6%。近几年,农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二、威宁县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取得的成效(一)打造示范园区,引导高效农业发展截止2016年,威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有9个省级、2个市级、1个县级、6个乡级园区。“5个100工程”提出以来,陆续打造了4个典型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如表二所示。

  名称脱毒马铃薯产业示范园区精品苹果产业示范园区蔬菜产业示范

  规划面积(亩)

  基地位置草海镇双龙镇雪山镇鸭子塘

  201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200

  发展方向脱毒马铃薯高新技术研发、原种生产、种薯扩繁及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研究生产高效优质苹果,打开国内外市场种植培育高效优质蔬菜,供应市场需求

  34000

  30000-

  200120

  1

  园区

  卯关村陕桥街道办事处天龙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分为蛋鸡养殖、休闲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贸易区、后勤保障区和有机蔬菜种植区

  [1]

  华曦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1843

  200

  表二4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基本情况(二)农产品品牌增多,市场竞争力提升截止2017年2月,威宁县获得洋芋、荞麦、荞酥、党参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④16个,有机农产品认证4个。贵州省自主创新品牌1个,农产品交易会金奖5个,农产品QS认证28个,6个贵州省著名商标(“可渡河”、“乌撒”、“威宁洋芋”、“草海”“南方署宝”、“炭山红”)。“唐桂芝”牌苦荞火腿油辣椒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脱颖而出,喜获“金奖”。(三)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农业生产增收威宁县农业生产态势良好,近几年来持续增收,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基本完成各项工作指标。1.部分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发展迅速。如表三所示,粮食作物、蔬菜、中草药、果园这些产业发展情况可观。⑥表三威宁县2015-2016年农作物种植面积及增长情况种类粮食作物蔬菜中草药果园面积(公顷)2015年9229021690576961482016年944002390065007300同比增长(%)2015年3.559.614.481.72016年21012.818

  2.2016年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19.98万公顷,较上年增长0.4%,农业总产值114.38亿元,较上年增长11.6%。3.重点实施马铃薯种植基地建设,种植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经测产统计,2016年全县马铃薯总产量294.9万吨,平均亩产1787.3公斤,同比增产143.6公斤,产值39.81亿元。4.重点实施苹果种植。2016年在牛棚、中水、海拉、迤那等18个乡镇新增7.6477万亩苹果种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19.6477万亩,挂果面积8万亩,总产量8万吨,产值近2.4亿元。威宁苹果香甜细脆,口感好,耐贮藏,示范园内产出的优质苹果供不应求,销往国内外市场。5.大力发展荞麦种植产业,结合技术、特色,使荞麦生产产业化,经济化。2016年荞麦种植15万亩,平均亩产184.1公斤。在双龙镇、麻乍乡建设高寒山区秋苦荞高产绿色配套增产技术示范推广基地1.6万亩,示范带动周边乡镇2万余亩。生产出荞酥、荞茶等荞产品,除去百姓食用,荞麦还作为原料销往四川、云南、山东等地。6.2016年蔬菜种植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种植面积82万亩,较2015年增加2万亩,总产量287万吨,实现产值34.5亿元,同比增长2.67%。蔬菜销售半径扩大,原来仅在省内周边城市销售,现在扩大至四川、重庆、湖南、广西、广州,其中特色蔬菜哲觉蕺菜、中水大蒜和龙场小黄姜等农产品远销国内蔬菜大[2]市场。7.2016年中草药种植面积6500公顷,较2015年增加731公顷,同比增长12.8%,2017年全县预计⑪种植中药材20000公顷,近两年中草药产业的发展得到重视,农民收入增加。(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截止2016年,威宁县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社达到了1528户,成员总数8879人,辐射带动农民16万人,

  2

  成员出资总额24万元多。组织申报了2个国家级、1个全国百强知名品牌示范社,1个全国性的一村一品示范村,目前共有国家级示范社5家,国家加工示范单位1家,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12家,县⑫级示范社15家。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产品缺乏特色,市场占有率低根据在威宁县及周边城市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的观察,威宁县的农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仍然很低,市场带动性差,成为发展山地高效农业的短板。在贵州省,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遵义红等茶已成为茶代言品牌,威宁县致力于茶产业的发展不具特色及优势。铜仁市武陵山现代医药物流园主要致力于中药材的经营,是贵州省为数不多的中药材交易平台,有系统的种植、生产、交易流程,相比之下,威宁县的中药材在市场上难以与之竞争。蔬菜种植也是生活中常见的蔬菜,缺少特色,这些原因导致威宁县农产品缺乏特色,市场占有率低。(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在水资源缺乏的农业生产地区用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业喷灌设施落后,农作物的收获主要依靠天气。从与盐仓镇的农民访谈中得知,近30%的农民饮水困难,农业生产用水问题尤为严重。地区间发展失衡,偏远乡镇的扶持力度很小,目前威宁县周边区域小海镇、鸭子塘、杨湾桥、白马等地农业发展迅速,而偏远乡镇由于交通不便、缺乏区位优势等因素仍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威宁县海拔落差大,坡度陡,因此坡改梯工程覆盖面小,难度较大,土地难以得到充分利用。(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不健全,速测工作开展困难近年来,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动植物激素等被农民广泛应用,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威宁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规模小,装备水平差,工作人员少。2015年全县39个乡镇(街道)初步⑬⑭建成小规模农产品检测站,2016年县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总编制人数仅6人,后期投入少,满足不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的需要,监测工作的开展效率不高。(四)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不高威宁县的山地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土地细碎化严重,地面坡度大。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推广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装备机具使用较少,大部分农户依靠人力、锄头、牛耕等落后生产方式劳作,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农业发展缓慢,难以实现现代农场化生产。(五)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3]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威宁县农业面源污染范围广,成分、过程复杂,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管理、生产方式不科学。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当农田[4]氮素平衡盈余超过20%、钾素超过50%就会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农膜使用完后丢弃在土地及周围,短期内难以降解而造成土地污染。城镇污物污水处理差,造成对土地的二度污染。(六)农户的综合素质较低,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一些农民素质偏低,养成堕性思维,不会主动为自己谋发展、找出路,增收入,满足于眼前生活,只求解决基本温饱问题。经抽样采访数据分析,80%的农民认为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前途。在这种思想意识的支配下,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到经济发达地区从事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几乎是留守的老人和妇女,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普遍缺乏,且缺乏现代农业意识,基本是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不仅产量不高、产值低,而且因劳动力不足导致大量土地撂荒,严重制约了高效农业的发展。一些农民缺乏创新意识,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农民还停滞在自耕自足上,缺乏市场意识,少量农产品也只是在集市上零售,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七)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威宁县2016年常住人口128.37万人,据相关人士介绍,农业人口占89%,然而农业科技人才极其缺乏,农业发展动力不足。农业科技人才引进极少,威宁县610个村、10个社区,2016年引进10余名马铃薯、苹果、中药材等方面的农业专家担任农业科技顾问,选派304名农业技术员分赴304个村开展农业产

  3

  业帮扶,相关农业部门、企业员工掌握的知识技能没有得到及时更新,现有农业技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八)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据威宁县农牧局有关人员介绍,全县2016年人均耕地2.21亩。由于第一轮承包的土地面积不变,有的农户由于人口增加而土地不增,耕地严重不足;而另一些农户由于人口减少(如女儿出嫁、子女有了公职、老人亡故等),出现土地盈余。上述情况导致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当前绝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大量土地撂荒。一些农民观念陈旧,固守土地,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集中使用,这些因素导致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势必影响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四、对策建议(一)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大宣传力度,拓展销售渠道一方面,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品的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另一方面,大力挖掘和开发本地特色农产品。现有威宁马铃薯、火腿、苹果、荞酥、苦荞茶、苦荞饭、小粑粑等农特产品,其中苦荞茶、苦荞饭、小粑粑是本地独有且大众喜爱的食品,但苦荞茶品牌优势还不足,苦荞饭、小粑粑则鲜为人知。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提升本地农产品的特色和质量,并开发出更多新的特色农产品,鼓励他们去其它地区投资创业,推出威宁的特色农产品。对于已经形成品牌的威宁马铃薯、火腿、苹果、荞酥、苦荞茶等要通过广告、媒体、举办农展会和农产品博览会等渠道多方面宣传。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占据更多市场。(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各地区的综合平衡,增加偏远地区的道路修建,扩宽修补各乡镇已建成的县道、乡道。扩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加强“三小”水利建设,采用先进的喷灌设施精确灌溉。加快坡改梯、旱改水工程的进度,减少因乱开采、乱砍伐、乱占农田造成的土地流失和减少问题。(三)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动植物激素等使用的监管力度。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实施强制性的生产许可证制度,对于违法使用和不按规定剂量使用的要严厉处罚,坚决防止和杜绝有毒有害农产品进入市场。加强工作人员的检测技术培训,增加精确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确保有效解决市场中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四)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在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和大面积坡改梯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相关要求,促进农业机械化。政府要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耕作技术,派遣专业人员教会农民使用现代农具,颁布购机补贴、燃油补助等惠农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实用性能高的大、中、小型农机农具。(五)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和科学治理团结社会力量共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加大监督力度,打赢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大力增加传统农家肥的使用,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坚决制止和打击乱用剧毒农药的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受污染的土地和净化被污染的水源。根据土地和水资源被污染情况,种植有抗污染能力又有净化功能的植物,比如凤眼莲、芦苇、丽藻等大型水生植物。(六)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一方面,政府要有计划地开办农民农业科技培训班或农民科技夜校,另一方面要选派农业科技人才下乡作农业科技辅导和指导,同时要有计划地选派一些专业户、种植能手、村组干部到高等院校、科研部门进行专业进修,培养一批批农业科技专业人才,并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七)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建设政府和农业企业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确保农业科技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与高等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对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急需的人才实行定向招生、订单式培

  [5]

  4

  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实用型农业科技专业人才。采用激励政策,鼓励掌握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或就业。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科学合理的评价农业工作人员的绩效,提高他们[6]的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八)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解决人地矛盾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反映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部分解决了农村人地矛盾[7]。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兼顾农民的利益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群众利益为中心,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开展工作。要加强土地流转意义的宣传,使农民了解和认同,从而自愿加入。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和颁证工作中,针对农村集体土地权属不明、证地不符、四至不清等问题,要妥善处理,对有争议的土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处。推进农村“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通过解决人地矛盾加快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参考文献:[1]刘军林.喜看威宁新气象现代农业谱新篇[N].威宁每日新闻,2015-09-22(3).[2]刘军林.威宁2016年实现蔬菜产业产值34.5亿元[N].威宁每日新闻,2017-01-12(15).[3]祁俊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M].西南交通大学交通出版社:成都,2009:1-2.[4]刘平乐.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J].甘肃科技,2011(3):147-150.[5]沈光勇.让人才与扶贫“接轨对焦”[N].威宁每日新闻,2016-09-8(173).[6]宋华明,余柳,单正丰.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人才分层培养:问题与对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0-125.[7]王平,王文信.农村经济管理教程[M].中国环境出版社:北京,2010:115-116.

  5

  

  

篇十五: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威宁草海湿地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莫世江;任金铜【摘要】应用ArcGIS软件采集草海湿地区域的空间数据,利用2011年威宁县统计数据、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实调数据,采用生态服务功能相关研究方法,估算威宁草海湿地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同时分析生态服务价值构成差异.结果表明,草海湿地区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43910.23元/hm2,在我国西南地区属高值区;各类生态服务功能构成中,生态多样性保护、废物处理、水源涵养服务价值所占比例较高,说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和湿地净化、水源涵养功能,是草海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41)019【总页数】3页(P8263-8264,8267)【关键词】草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威宁县【作者】莫世江;任金铜【作者单位】毕节学院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毕节551700;毕节学院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毕节55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3“生态服务功能”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其价值评估研究得到广泛关注。以1997年Costanza等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分类和价值评估研究影响最为深远

  [1]。国内学者也针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将实证研究推向快速发展时期[2-3]。湿地生态系统是介于水域和陆地之间特殊的生态类型,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提供人类不同需求的多种生态服务。威宁草海湿地区域处于长江、珠江上游源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地水环境保护、湿地开发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具重要战略意义。然而,不同社会经济水平条件下,湿地区域人类社会经济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选择,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通过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有利于深入诠释湿地开发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联性,推动区域社会经济与湿地生态保护的健康发展。草海湿地区域(26°45'53″~26°59'25″N,104°4'11″~104°22'35″E)位于贵州省威宁县境内,为金沙江二级支流洛泽河源头,地处金沙江、乌江与北盘江间的分水地带;包括从威宁县小海镇黑岩洞至草海保护区一带的集水区域,含草海镇、小海镇和双龙乡部分地域。总土地面积48959.52hm2,平均海拔2200m,平均气温10.4℃,平均降雨量801.5mm,无霜期195d,日照时数1805h,≥10℃的活动积温平均为2527℃,基本满足主要农作物生长需求[4-5]。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其核心区“草海湿地保护区”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为Ⅰ级重要保护湿地。利用研究区1∶10000地形图,以ArcGIS软件为平台,采集草海湿地区域的空间数据。利用威宁县2011年《统计年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以及草海湿地区域的实调数据[5-6],采用生态服务功能估值相关研究方法,估测草海湿地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2.1草海湿地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划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指标和结果会有所差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效益,包括供给功能(如粮食与水的供给)、调节功能(如调节洪涝、干旱、土地退化,以及疾病等)、支持功能(如土壤形成与养分循环等)和文化功能(如娱乐、精神、宗教以及其他非

  物质方面的效益)[7-12]。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是影响生态服务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土地利用现状是特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人类对生态价值选择的直接表现,以现状土地利用类型作为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基础,有利于揭示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的选择方向,对生态资产的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和研究,具很强的代表性和实践性。为此,依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13],结合草海湿地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把草海湿地生态系统划分为森林(有林地)、灌丛(灌木林、疏林)、草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疏草(沼泽、裸地)、农田、水域和聚落(工矿居民点用地、交通用地)7种生态系统类型,作为草海湿地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生态类型。2.2草海湿地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当量价值已有研究通常把生态服务类型划分为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维持、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休闲娱乐9类[7-8,10]。为便于草海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引入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指生态系统产生的生态服务相对贡献大小的潜在能力),通常定义为1hm2全国平均产量的农田年自然粮食产量的经济价值;参考“中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确定1个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量等于当年区域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的1/7[7]。草海湿地区域种植业为一年一熟旱地耕作,玉米、马铃薯、荞麦、豆类为主要粮食作物,2011年平均播种面积分别为5967.2、8820.5、1023.0、3239.0hm2,平均单产分别为2968.5、5146.3、2028.3、1103.7kg/hm2,以此作为估算当年单位面积农耕地自然粮食产量经济价值的依据。利用草海湿地农户2011年主要农产品销售价格的实调数据,采用公式(1)获得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自然经济价值为3139.3元/hm2;由公式(2)估算草海湿地区域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当量价值(表1),其计算公式分别为:式中,E0为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食物生产服务功能的自然经济价值(元

  /hm2);pi为i种粮食作物的平均价格(元/kg);qi为i种粮食作物总产量(kg);fi为i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hm2)。式中,Eij为第i类生态系统j项生态服务功能当量价值(元/hm2);eij为第i类生态系统j项生态服务功能当量因子系数。2.3草海湿地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在草海湿地生态类型划分和生态服务分类的基础上,整理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依据草海湿地区域各项生态服务功能当量价值(表1),估算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量,其计算公式为:式中,V总为草海湿地区域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量(元/a);Vi为i类生态系统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元/a);Eij为第i类生态系统第j项生态服务功能当量价值(元/hm2);fi为i类生态系统面积(hm2)。由表2可知,草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量为214982.40万元/a,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43910.23元/hm2,在我国西南地区(1500~15000元/hm2)属高值区,奠定了草海湿地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基础。草海湿地区域各项生态系统服务构成中,以农田、灌丛占比突出,其次是水域、森林,分别占总量的29.97%、29.74%和21.63%、17.7%。说明草海湿地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坚阶段,政策扶持和政府引导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草海湿地生态健康和生态安全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湿地发展公平和湿地生态保育,实现草海湿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14-16]。另一方面,各类生态服务功能构成中,最突出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废物处理、水源涵养3项服务,分别占总值的22.09%、17.85%、17.48%。说明草海湿地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增殖潜力,关键在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净化、水源涵养方面,形成草海湿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湿地生态旅游、湿地生态开发构成研究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相关文献】

  [1]COSTANZAR.Thevaluetotheworldecosystemservicesandnatural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2]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3]谢高地,鲁春霞,成升魁.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1,23(6):5-9.[4]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统计局.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统计年鉴[R].2011.[5]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综合农业区划[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6-22.[6]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国土局.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Z].2011.[7]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5.[8]朱文泉,张锦水,潘耀忠,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测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3):586-594.[9]赵军,杨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7,27(1):346-353.[10]王小丹,钟祥浩,刘淑珍,等.西藏高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J].地理科学,2009,29(5):715-720.[11]李诚,王淑娟,刘晓春.唐山市大南湖生态服务价值评估[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1997-2000.[12]刘富刚.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德州市土地利用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268-272.[13]中国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S].2007.[14]孙万国.中国现行湿地恢复补偿的制度悖论[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12):1966-1969.[15]潘明麒,于秀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面临的威胁及应对策略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6):729-733.[16]黄锡生,峥嵘.论跨界河流生态受益者补偿原则[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1):1402-1406.

  

  

篇十六: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附件:

  贵州省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建设毕威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在贵州境布局的加密与补充,同时也是完善贵州省路网布局的需要。同时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毕节与相邻地州市及所辖区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幅提高沿线区域乃至贵州西北片区的对外开放和吸纳外资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源的集约开发。对毕节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毕节地区交通局委托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可行性研究工作,该院于2009年3月编制完成《贵州省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9年4月,毕节地区交通局委托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接受委托后,根据本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项目组成立了由生态、大气、噪声、社会及环境经济评价等人员组成的环境影响评价组,于2月下旬走访了毕节地区、毕节市、赫章县和威宁县的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旅游局、林业局等单位,收集了有关的技术资料。并对项目区域进行了详细调研和实地踏勘,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现有资料的基础上,于2009年4月下旬编制完成了《贵州省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评价目的

  本工程的建设将大幅提高沿线区域乃至贵州西北片区的对外开放和吸纳外资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源的集约开发,对毕节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工程建设和运营将对该区域的环境空气、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正负两个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工程和环境现状,在采取有关环保措施的前提下,论证本工程的可行性;通过公路沿线评价范围内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针对本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营运各阶段,预测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优化环境和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将环境保护措施、建议和评价结论反馈于工程设计与施工,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以减少或减缓由于工程建设而导致的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为该项目施工期、营运期环境管理提出实施行动计划,同时为沿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及环境规划提供辅助决策信息和科学依据。

  2工程概况

  本项目路线方案全线采用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21.5m的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拟建公路主要数据指标见下表。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122232425262728

  指标名称公路等级设计速度远景交通量(小客车)永久占用土地估算总金额平均每公里造价路线长度平曲线最小半径最大纵坡路基宽度路基挖方数量路基填方数量排水及防护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车辆荷载特大桥大桥中桥涵洞特长隧道长隧道中、短隧道互通式立交分离式立交通道拆迁建筑物交通工程、沿线设施

  拟建公路主要数据指标表

  单位级公里/小时辆/日hm2万元万元公里米/个%/米/处米万立方米万立方米万立方米万平方米

  延米/座延米/座延米/座

  道延米/座延米/座延米/座

  处处道平方米公路公里

  数量四车道高速公路

  8018099786.1874959.80736972.8405125.481400/23.5/1000/121.501979.92070.3109.66163.74公路—Ⅰ级6304/821060/64540/62513098.5/14747/37705/20

  99612439600125.481

  备注2027年

  不含桥隧部分其中兼通道114道

  主要控制点:起点龙滩边、坝口、长春堡、撒拉溪、杨家湾、野马川、赫章、水塘、关塘、终点威宁周家院子。

  路基横断面图

  3.1社会环境现状评价

  3环境现状评价

  (1)项目所在位置为毕节地区毕节市、赫章县和威宁县。2007年末,两县一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24亿元、12.60亿元和20.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5%、20.1%和13.1%;从三种产业比重来看,以第一、三产业为主导。

  (2)拟建项目所在区域国家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和乡村公路网系已初步形成,逐步建立以城市客运站为中心、乡镇客运为依托、以村镇为支点的干线相连、辐射城乡的客运网络体系。

  (3)拟建公路沿线分布最多的矿种主要是煤矿,其他还有少部分金矿、重晶石矿、萤石及锑矿。据现场调查,拟建公路在毕节市境内由草坪井田煤矿区、草提井田煤矿区、千溪井田煤矿区、毕节众福煤矿矿区穿过,在威宁境内由威宁联办铅锌矿矿区、威宁拖猫山煤矿矿区穿过,对煤矿及铅锌矿的开采有一定影响。

  (4)路线距毕节市城区、赫章县城、威宁县城较近,但距沿线经过的10个乡镇

  的城镇规划区均较远,不会对乡镇规划造成影响。拟建公路与毕节市总体规划、赫章县城镇总体规划、威宁县城镇总体规划关系如下:

  根据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毕节、大方的城市规划将连成一片,其中包含响水工业园区、飞雄机场片区、小坝片区、海子街片区和老城区以及鸭池——草堤片区,你建公路仅从毕节市规划区西南部的鸭池——草堤西南边缘经过,基本不会对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产生干扰。

  赫章县城规划为东部老城片区和西部百果片区,路线方案由赫章北面的高山山坡上通过,与赫章县城的高差在200~400间,与赫章县城的城市总规没有干扰。

  威宁县城规划为西南部的老城区和东北部的工业区,路线终点位于威宁城北的周家院子,布设于城市规划区外,与威宁县城的城市总规没有干扰。3.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植被资源拟建项目区域内植被区划属于南亚热带具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亚带。主要植被类型有季雨林、山地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针叶林等森林植被。人工植被较多的树种是马尾松、松柏等;经济果木林树种有茶、等;农作物种类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等;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菜、烤烟等。拟建公路沿线评价范围内植被类型可分为以玉米、水稻为主的农田植被;以马尾松、杉木为主的针叶林;以甘蔗、油菜、烤烟为主的灌丛;以马尾松、香樟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动物资源路线所经均为人类活动频繁地区,动物以人工饲养的家畜家禽为主,野生动物一般为适应农耕地和居民点栖息的种类,种属单调,主要以鼠型啮齿类和食谷鸟类为主、林栖兽类稀少。经现场初步调查及对当地林业部门的咨询,拟建公路沿线未发现受保护动植物。(3)拟建项目沿线所经过的毕节市、赫章县及威宁县属贵州省毕节地区,毕节市总面积340845.8hm2,其中耕地面积138985.2hm2,赫章县总面积324951.6hm2,其中耕地面积87127.0hm2,威宁县总面积628957.2hm2,其中耕地面积215141.3hm2。(4)拟建公路经过毕节地区毕节市、赫章县及威宁县,沿线所经地区主要有草甸土、棕壤、黄棕壤、黄壤、紫壤色土、石灰土、水稻土、潮土、沼泽土9个土类。(5)拟建道路所经地区属“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项目区域位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云贵高原乌蒙山脉北段。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点赫章韭菜坪2900.6米,为全省最高点,因此韭菜坪得名“贵州屋脊”;

  最低海拔457米。区域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大水系,是乌江、赤水河、北盘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属浅、中切中山侵蚀、溶蚀、剥蚀地貌类型。3.3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拟建项目跨越的水体为七星河、后河、天桥河,跨越水体均为地表水Ⅲ类水体,执行《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现有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及矿井水。现状监测结果显示,沿线水体水质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4环境空气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项目所经居民区、村庄周围基本为耕地和林地,环境空气质量基本保持自然状况,现有环境空气污染物主要有公路扬尘,人群生活和劳动所产生的SO2、CO和TSP等。根据现状监测结果显示,沿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PM10日平均浓度值在0.087~0.144mg/m3之间,SO2日平均浓度值在0.029~0.057mg/m3之间,NO2日平均浓度值在0.006~0.011mg/m3之间,区域空气质量良好。3.5声环境现状评价

  拟建公路项目所在区域内大型工矿企业较少,乡镇企业数量较少。目前沿线主要噪声源为现有公路交通噪声、居民生活噪声。拟建公路工程区域评价范围内,大多为分散居民点,声环境质量优良。本项目声环境现状评价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4a类标准。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表明,不受现有交通噪声影响的区域昼间噪声值在41.3~57.6dB之间,夜间噪声值在34.1~48.8dB之间,均能分别达到声环境质量2类标准。此外,在受现有交通噪声影响的临路段,临顶兴公路段昼间噪声值达到了71.2dB,超过4a类标准1.2dB,其余临路监测点噪声值在59.8~68.5之间,未超过4a类标准。据此表明受交通噪声影响的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差。

  4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4.1社会环境影响分析评价结论

  随着本项目的建设与通车将加速项目沿线工业进程和经济发展,势必将带来地区生产总值中三种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在增长第二、第三产业比例的同时,第一产业的比例将有所下降,致使项目直接影响区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得到合理调整。随着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不仅为城镇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增加就业人数,而且其构成比例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在地区加速提高

  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人数将有更多的增长,而乡村从业人数将有所下降,三种产业从业人数彼列也将进一部得到合理调整。

  本项目建设对于改善毕节地区公路网布局作用巨大。而且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二横”,是我省高速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东接拟建中的国家高速公路杭瑞线遵义至毕节段和厦蓉线生机至毕节段,是国家高速公路在贵州省经济辐射带动作用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项目未来还将向西延伸进云南,打通黔西北的省际快捷通道。

  项目所在的毕节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例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织金洞;“天然花园”之称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岩溶百科全书”——九洞天;高峡平湖——洪家渡水库(支嘎阿鲁湖)等等,而有“高原明珠”“鸟类天堂”之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宁草海更是位于路线终点的威宁县城城边。项目沿线还有贵州屋脊——韭菜坪石林风景名胜区;有面积40余万亩的中国南方天然大草原--百草坪;赫章国家森林公园等等,路线途经的盐仓还是贵州母亲河乌江的发源地,一口古井使千里乌江源远流长。民族风情中的彝族火把节和歌舞阿西里西,以及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素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彝族古戏“撮泰吉”等也是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将把沿线的旅游资源快捷串连起来,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贵州西部的旅游资源、集约开发旅游产品。4.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拟建公路总体上对自然生境的整体性影响较小,不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根本改变。

  (2)本项目占地造成地表植被的损失将对现有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损失面积相对于项目地区是少量的。施工结束后公路绿化会补偿部分生物损失量。总之,该公路的建设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不甚明显。

  (3)拟建公路区域经调查未发现野生动物栖息地。(4)由于区域植被人工化程度较高,且植被长势良好,虽然公路施工对施工区邻近区域的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但其破坏的面积较小且是暂时性的,随着施工期结束及人为的恢复,工程建设对其造成的影响将逐步减弱。(5)本项目对区域农业总体上影响不大。但是,被占用的耕地将丧失原有的农业产出能力,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使农作物总产量减少。建议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进良种、科学种田等措施提高产量,弥补因工程占地造成的农业损失。

  4.3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1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施工工程废水排放,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排放对

  水质的影响。施工过程中造成水体污染的施工环节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施工机械设备漏油、机械设备维修过程中的残油,若直接排入水体,将会对水体水质造成一定的油污染,污染水质。施工时物料、油料等堆放在两岸,若管理不严,遮盖不密,则在雨季或暴雨期受雨水冲刷进入水体;若物料堆放地高度低于河流丰水期水位,则遇到暴雨季节,物料可能被河水淹没,从而进入水体对水体造成污染。施工垃圾等固体废物分散堆放,可能进入水体造成污染。2营运期水环境影响评价

  营运期对水体环境影响主要为暴雨时路面径流对沿线地表水体的污染影响,车辆行驶产生的含石油类等物质的降尘随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进入下游河段,由于当地降雨量与频次相对较高,加之河流的稀释、自净作用,径流污染物汇入河流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其污染物浓度已大大降低,对河流水质产生的污染影响非常有限。因此,可以认为营运期路面、桥面径流对水体水质影响较小。4.4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1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施工期间将进行填挖土石方、筑路材料拌和、沥青熬炼摊铺及运输工作。公路

  全线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期灰土拌和起尘、储料场风力扬尘、材料运输过程中临时道路及未铺装道路路面起尘将产生TSP污染,另外沥青熬炼摊铺时排放的烟气和动力机械排出的尾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也有影响,以TSP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2营运期空气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营运期产生的空气环境污染物主要为汽车尾气中的NOx,采用类比分析方法分析项目营运期对周围空气环境产生的NO2污染影响。选取与本工程地形地貌和污染气象特征基本相近的G321公路清镇段公路实测资料进行类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公路建设后的NOX浓度值在距公路中心线30m处NOX浓度均满足GB3095-1996中相应的二级标准。且有一定的容量。分析认为本项目营运期2010年、2016年及2024年汽车排放尾气对公路中心线两侧25m范围以外不产生NO2超标污染影响。汽车尾气形成的NO2在距路肩30m左右即可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评价范围内的居民点房屋都在路肩30m以外,基本不受营运期汽车尾气影响。

  4.5声环境影响评价

  1施工期噪声影响预测

  ①单机施工机械噪声昼间最大在距源30m以外可符合标准限值;夜间最大在300m以外可符合标准限值。

  ②昼间多种施工机械同时作业噪声在距源60m以外可符合标准限值;夜间在350m以外可符合标准限值。

  ③拟建公路评价范围内分布着多个居民点环境保护目标。昼间、夜间施工将对居民点的居民的正常生活、休息造成干扰,特别是夜间噪声影响更甚。需要重点关注距离公路中心线60m范围内的居民点的施工期噪声污染影响及防护管理措施。2营运期声环境影响预测

  拟建公路评价范围内分布着67个居民点环境保护目标。由预测结果可知:公路营运近期67个居民点中昼、夜间预测值均不超标。

  5环保措施

  5.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1施工期:

  施工前必须办好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好基本农田调整、补划工作,加强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禁止施工人员随意破坏植被,尽量减弱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施工场地可能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对施工场地照明应加强管理,以免影响居民生活和休息。

  在雨季前将填铺的松土压实,并做好防护措施。优先安排路段石方工程、填挖工程量小且运距短的土方工程,对高填方路段,应设计必要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地面开挖后尽可能减少地面坡度,除去易于侵蚀的土垄背。做好场地的排水工作,保护排水沟畅通。在进行土方工程的同时,应尽量争取同步进行路面的排水工程,预防雨季路面形成的径流直接冲刷坡面而造成水土流失。通过渠道应设过渠建筑物,河流附近施工点要设置沉砂池,防止泥砂直接进入水体。取土区的取土面应尽量平缓,防止泥砂对周围生态环境严重影响,要修筑沉砂池、定期清理。重视坡面植草的草种选择工作,所选植物种应具有发芽早、生长快、能尽量覆盖坡面、根部连土性强、能防止表土侵蚀和流动、多年生,而且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等基本特点。竣工后应及时采取绿化措施,防止遭受常年的降雨侵蚀和景观污染。2营运期:

  ⑴按绿化设计的要求,继续完成范围内的植树种草工作,以达到恢复植被、保护路基、减少水土流失等目的。

  ⑵及时恢复被破坏的植被和生态环境,防止地表裸露。⑷对防护工程和绿化工程进行养护。⑸按设计要求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的各项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科学合理地实行草、花类与灌木、乔木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格局。在施工后期及时进行绿化,以保护路基边坡稳定,减少水土流失。5.2水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期水质保护措施

  施工安排、场地布置应充分考虑防洪、防涝的需要,不得影响行洪、排涝及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常功能。有必要时埋设临时排水、输水管道地沟。施工中应视进度及时拆除影响行洪的临时设施,及时清理河道。基础施工安排在枯水季节进行,并与防汛部门保持联系,了解汛情,确保施工安全。开展施工场所的水环境保护教育,让施工人员理解水保护的重要性;加强施工管理和工程监理工作;严格检查施工机械,防止油料发生泄漏污染水体。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等不宜堆放在地表水体附近,并备有临时遮挡的帆布;防止泥土和散体施工材料阻塞水渠或现有的灌溉沟渠及水管。

  尽量减少路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雨水直接流入河流和灌渠,减少水体悬浮物的升高;对桩基施工泥浆进行处理,将沉井吸泥下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用车辆运输至指定的场所进行处理,多余泥浆严格控制。定期收集施工场地的固体废物,将其送到指定的市政固体废物处理站处理。混凝土拌和将产生少量含SS的废水,如果直接排放将会影响水质,建议采取临时沉淀池处理,尺寸5×5×4m,初步估计设20处,二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设置混凝土搅拌站。2营运期水质保护措施

  为保护水体,禁止漏油、不安装保护帆布的货车和超载车上路,防止车辆漏油和货物洒落在道路上,造成沿线地面水体污染和安全事故隐患。定期检查清理道路的雨水排水系统,保证畅通,保持良好的状态。成立危险品运输事故应急小组,处理所有可能出现的重大污染事故;危险品车辆应实行专门管理,设特种标志。5.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单位配备一定数量的洒水车,灰土拌和、桥梁工程等集中作业场地,未铺装的施工便道在无雨日、大风条件下极易起尘,要求施工期间根据天气情况做

  好洒水工作,缩短扬尘污染的时段和污染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起尘量。同时对施工便道进行定期养护、清扫,保证其良好的路况;

  (2)混凝土拌和站应选在远离居民区或敏感点下风向300m以外。对拌和设备应进行较好的密封,并加装二级除尘装置。

  (3)土方、水泥、石灰和粉煤灰等散装物料运输和临时存放,采取防风遮挡措施,以减少起尘量。尤其在干旱大风天气,以减少扬尘。在地面风速大于四级时禁止灰土拌和施工作业,同时要求石灰等散体材料装卸必须采取降尘措施。

  (4)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卫生防护标准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确保其废气排放符合国家有关标准。5.4声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噪声防治

  ⑴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工程施工所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应事先对其进行常规工作状态下的噪声测量,超过国家标准的机械应禁止其入场施工。施工过程中还应经常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而使噪声增强现象的发生。

  ⑵施工期噪声影响是短期行为,主要为夜间施工干扰居民休息,因此,应控制高噪声机械夜间(22:00~6:00)施工作业;集中居民敏感点附近路段的施工应酌情调整施工时间,并避开学校的敏感时段(安排在假期或学生放学以后),承包商通过文明施工、加强有效管理控制施工活动的声源。如采取临时性的降噪、隔声板或采用半地下施工等。必须连续施工作业的工点,应视具体情况及时与环保部门取得联系,按规定申领夜间施工证,同时发布公告争取民众支持,

  ⑶运输施工物资应注意合理安排施工物料运输时间。在途径村镇时,应减速慢行、禁止鸣笛,新修筑的便道应远离集中村镇等敏感建筑,避免穿越和靠近乡镇、集中居民区等敏感建筑,以避免车辆辐射噪声对沿线的居民生活产生影响。

  ⑷建设单位应责成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张贴通告和投诉电话,建设单位在接到报案后应及时与当地环保部门取得联系,及时处理各种环境纠纷。

  ⑸根据《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要求,合理确定工程施工场界,由于项目沿线两侧部分村庄距路较近,避免将施工场地设置在有关声环境敏感点附近。

  ⑹加强对学校和集中村庄等施工路段的管理,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监理单位应做好施工期噪声监理工作,配备一定数量的简易噪声测量仪器,对施工场所附近的居民点进行监测,以保证其不受噪声超标影响。2交通噪声防治措施

  本公路方案现状共计有敏感目标67个,随着城镇、乡村的建设将会逐渐增加声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由于项目营运近期各敏感点环境噪声预测值均不超标,因而拟采用绿化防护降噪和隔声窗降噪措施。

  采用绿化防护,其缺点是占地较多,并且绿化防护周期较长。本项目声环境敏感点地形复杂,这类区域可以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在靠近种长绿植密集型的林木如侧柏、竹、夹竹桃、配合局部土堤等,有效解决声环境问题。

  隔声窗可以满足降噪需要。投资较省,实施比较容易。缺点是对于房屋要求较高,采取隔声窗降噪的主要对象是房屋结构、密封性较好、房屋布局比较分散的的住户,一般情况下适合机关、学校、医院等集体单位,对居民住户在操作上会有经济分担等后遗问题。

  设计单位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声屏障声学设计和测量规范》(HJ/T90-2004)、《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公路交通与环境保护》、评价中的噪声预测结果和降噪要求,进行噪声防治工程设计。近中期超标的部分敏感点采取降噪措施并在施工期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涉及营运远期噪声超标的部居民区,届时应根据车流量的递增,经实地监测后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治理费用应由公路营运者承担,措施实施时间将在超标情况发生之前。防治措施须与工程实施同步,以确保公路营运后即可产生效果。针对不同的敏感目标采取措施以后,敏感点处的环境噪声将降低3~12dB,可达到区域确定的噪声标准。

  6评价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并且对沿线城镇规划没有干扰,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的建设与城镇建设发展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一次公示调查表明,当地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普通群众、受影响居民拥护该项目建设。

  本项目环境敏感问题主要是施工期生态环境,营运期声环境影响。项目征地存在局部社会环境影响。

  经过环境评价确认公路建设造成环境损失较小,并建议采取完善的环境保护措施,减缓景观影响、水环境影响、声环境影响。

  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加强施工队伍的环境保护教育,严格管理,文明施工。工程承接合同中应有明确环境保护条款,落实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并制定严格的违约处罚程序。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监测工作,落实环境监测计划。

  工程监理单位应根据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工程设计文件、工程施工

  合同及招投标文件、工程监理合同及招标文件等编制环境监理方案,并严格按照制定的环境监理方案实施监理工作。

  建设单位和当地交通部门应有事故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施工和营运期的管理,落实评价报告防治方案和应急计划建议,将风险发生率和对环境的影响控制最低程度。

  经分析评价,认为工程设计的公路方案合理,设计部门从工程施工、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上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虑,评价提出了严格的污染防治措施,声、水环境污染的问题可以基本得到控制。并建议下阶段落实报告书中的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环境工程设计方案和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使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

  综上所述,贵州省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是可行的。

  

  

篇十七: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对威宁农业发展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

  张艳;柯莉萍;张君隆;池再香;卞巧玲;王燕敏

  【摘要】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根据威宁县60a的气候资料和农业气候区划资料对全县各农业气候区农业发展问题和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气象灾害对威宁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地发展经济林,着力开发气象能源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行措施.%Theeffectsofmeteorologicaldisastersonagriculturaldevelopmentandecologicalenvironmentwerestudiedbyanalyzingthedataof60-year'sclimaticresourcesandagriculturalclimaticregionalizationinWeiningCountytorationallyutilizeclimaticresourcesandprotectecologicalenvironment.Thefeasiblemeasurestoprotectecologicalenvironment,includingdevelopingtheeconomicforesttodrawonadvantagesandavoiddisadvantagesandmeteorologicalenergytosaveenergyandreducepollution,wereproposedinthepaper.

  【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1(039)010

  【总页数】5页(P83-86,89)

  【关键词】气候资源;趋利避害;保护生态环境;威宁;贵州

  【作者】张艳;柯莉萍;张君隆;池再香;卞巧玲;王燕敏

  【作者单位】贵州省威宁县气象局,贵州威宁553100;贵州省威宁县气象局,贵州威宁553100;贵州省威宁县气象局,贵州威宁553100;贵州省六盘水市气象局,贵州六

  盘水553600;贵州省黔西县气象局,贵州黔西551500;贵州省赫章县气象局,贵州赫章553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62.3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和谐与良性循环,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和无限幸福的生活[1]。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造成生态环境近一步恶化,如大面积的森林破坏,岩石裸露,地面受热不均,使得小流域暴雨、冰雹增多,山洪频发,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威宁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在保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既可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又可预防气候灾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农业、能源、交通、经济、健康和生活已成为对气候最敏感的领域,研究气候资源与这些领域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笔者根据威宁县60a的气候资料和农业气候区划资料,对全县各农业气候区农业发展问题和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气象灾害对威宁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地发展经济林,着力开发气象能源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行措施,以期更好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保护高原生态环境。1威宁的地势与生态环境威宁县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为滇东北高原之顶端,有贵州屋脊之称。全县平均海拔在2200m,海拔2000m以上的面积占80%以上,其中,海拔2300m以上的冷凉湿润气候区占30%,海拔2000~2300m的半凉山温凉湿润气候区约占53%,河谷温和气候区(北部1900m以下,南部、西北部2000m以下)只占

  17%(张君隆1984年编撰的《威宁县农业气候规划》——《威宁县综合农业区划》)。全县2800m以上的高峰有4座,分别在东北的百草坪(2833m)、西部的麻窝山(2835m)、中部的西凉山(2854m)和西南部大鸦山脉的平箐梁子(2879m)。全县最低点在洛泽河(1200m)、牛栏江(1260m)和可渡河(1280m)的出口处,全县最大高度差为1679m。威宁中部高原面有舒展平坦的山间坝子和丘陵景观,高原面的顶端有宽阔的草原。四周山川相间发育,山高峪深,河峪险峻峡奇,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乌蒙山分东、中、西3条山脉纵贯全境,使威宁的地形、地势、地貌和气候在云贵高原独居一格。2威宁的气候特点及其资源优势威宁由于海拔高,大部分地区属南温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凉山地区属中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和西部1800m以下为亚热带气候[2]。总的气候资源优势是:日照多、辐射强、光质好,日温差大,利于作物营养的积累。其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但较冷,夏季温凉宜人,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春干旱、夏秋潮湿,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按候均温划分1900m以上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威宁的四季景色可概括为:春季阳光明媚,温凉宜人,草场变绿,繁花似锦,草海明珠和片片翠林点缀高原,高原面丘陵景观、牛栏江峡谷景观有轮廓明晰之美;夏季高原面上满山遍野绿郁苍翠,晴雨相间,空气清爽,温凉宜人;秋季连阴雨时细雨绵绵,连晴天时秋高气爽,一片丰收景象;冬季连阴冷凝时山舞银色,千里冰封,而冷空气较弱时,则是连晴天气、阳光灿烂、冬暖如春。因此,威宁县具有阳光城之美称。威宁县从西北到东南横跨的高原面,既是4条江河的分水岭,又是冷空气的屏障线,使云贵高原准静止锋在威宁县中部一带摆动,使低层大气环流再分配,导致威

  宁的气候南北、东西差异极大,气候脆弱,乍暖乍寒、灾害频繁,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四季无寒暑,一雨变成冬”的独特气候;形成了冬半年东北半部多阴寒天气,西南半部多连晴天气,晚春到初夏西部连晴干旱,东部则雨水充沛的特殊气候。威宁县的光能资源为全省之冠,光能的季节分配是冬、春、夏季多,而秋季少;由于雨季开始晚,加之生长季气温低,热量不足,故喜温作物的光合效率为全省最低,但利于喜凉作物、药材和牧草的生长繁殖。6-9月晴雨相间,阳光和煦,光能丰富,温凉湿润,光合效率高,是喜凉作物生长旺盛、果实膨长、营养积累高的季节。3威宁的气候资源分区特点与农业的关系威宁县为立体地貌,所以为立体气候,农业也为立体农业[1-2],其气候资源尤其是热量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特别明显。按《威宁县农业气候区划》(图示)可分为凉山、半凉山和河谷等3个气候资源与农业分区。3.1凉山冷凉湿润气候区(Ⅰ)按年均气温<10℃为凉山地区,北部2250m以上、中部2300m以上、南部2400m以上为凉山冷凉湿润气候区。凉山冷凉气候区包括灼圃-雪山山原、百草坪山原、西凉山-马摆大山山原,梅花山山脊、大鸦山脊、木槽梁子-麻窝山山脊、石门乡的白刀梁子等7个大片区。该区除灼圃、百草坪山原较平坦开阔外,其余山脊峰峦叠障而高矗,边缘山势陡峻。气候特点是:气候冷凉、热量不足、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无霜期短,风力资源丰富,西凉山-马摆大山西南坡和大鸦山脊太阳能资源也很丰富。冬半年中部以北的凉山地区多阴寒雪凝天气,西凉山、马摆大山西南坡和大鸦山脊多晴、雪凝较轻。该区年平均气温6.4~10.0℃,≥10℃的积温920~2300℃;年降水量除大鸦山脊900~1000mm外,其余凉山地区1000~1250mm;年日照时数除大鸦山脊、马摆大山西南坡1650~1900h外,其余地区1500~1650h。7月份平均气温低

  于17.2℃,夏温低而不稳,喜温作物安全生育期小于100d,种玉米产量低,而且易受8月低温危害。该区适宜喜凉作物马铃薯、荞子、兰花子、燕麦、苋菜、喜凉药材和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耕地应采取冬季绿肥,夏半年马铃薯、苦荞、兰花子轮作,或采取绿肥-马铃薯-燕麦的轮作模式,改冬季光秃为四季常绿的模式,既可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单产,又可促进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3]。草原和草场要按合理的生态模式进行改造,实施人工种草,大建一定隔离带的灌丛草场,在草场周围的山坡营造水土保持林带,以林护草、涵养水源。要提倡绿肥过腹肥田,实行牲畜圈养和计划轮牧相结合,以圈养为主,有计划地封山育草、育林,冬前可割草大搞青贮饲料,以备牲畜过冬,缩短育肥周期,提高牲畜商品率,保护草场的生态环境。威宁县凉山区大部分为喀斯特地貌,又处于山原山脊地带,降水向四周分流、蓄存少,加上森林植被过度砍伐和喀斯特地貌不能蓄水,有“天空降水遍地流,人畜饮水贵如油”之说。要改变农业靠天吃饭和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必须建水土保持林和灌丛草场,涵养水源,在不渗漏水的地带修建山塘水库,在渗漏水的石灰岩地区修建混泥土水窖,并在水窖的积雨区搞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水窖上方要建好沉砂池,以保证水窖的永续利用。地下水源的开发要用水管输水并建大型蓄水池。3.2半凉山温凉湿润气候区(Ⅱ)威宁县中部高原面(海拔2000~2320m)、北部高原面(海拔1880~2250m)、南部山区(海拔2000~2400m)的地带统称为半凉山区。该区年平均气温10~12.4℃,5-9月平均气温15.3~18.0℃,≥10℃的积温2100~3200℃,年日照时数1600~1900h,年总降水量900~1000mm,生长季降水量770~870mm。该区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为主,荞子、豆类、果树为辅。该区夏季气候温凉湿润,制约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而马铃薯是喜凉作物,光合适宜温度为15~18℃,比玉米的光适温度低5~7℃,不受低温影响,而且马铃薯在半凉山、凉山区生育期

  长,吸收的光辐射多,光温最适宜,光合效率高,加之日温差大,利于营养积累,故半凉山、凉山区的马铃薯品质好,产量高,因此半凉山、凉山地区应以马铃薯生产为主。为适应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马铃薯与玉米生产的比例:海拔2000~2100m的地区应为6∶4,海拔2100~2250m的地区应为7∶3,海拔2250~2400m的地区则以8∶2为宜。南部和西部2000~2100m,夏季较温和湿润、光质好、光热水匹配较好,生产的苹果品质优良,适宜发展精品苹果,应大力开发[4]。Ⅰ.凉山;Ⅱ.半凉山;Ⅲ.河谷。Ⅰ,Mountainareawithcoldhumidclimate;Ⅱ,Mountainareawithmoderatecoldclimate;Ⅲ,Valleyareawithmoderateclimate.图示威宁县农业气候区划Fig.AgriculturalclimaticregionalizationofWeiningCounty该区的农业问题仍是生态不平衡、生态结构不合理,森林植被尚未恢复,高原面上的丘陵有很多还是荒山,南部山区有些陡坡还在耕种,有些退耕的山坡还未种树,石漠化还在继续发展。南部半凉山区地势起伏大,山势陡峻,水土流失严重,有些地带地质不稳定,雨季常出现滑坡、泥石流,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陡坡退耕造林迫在眉切。退耕造林和荒山造林应以苹果、梨、花椒、山渣、猕猴桃、杜仲、女贞子、黄柏和厚朴等经济林果为主,要按一定的生态模式进行规划,按规范造林,一能美化生态环境;二能促进水土保持,涵养水源,遏制山地石漠化的继续发展;三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3.3河谷温和气候区(Ⅲ)1)第一个亚区(Ⅲ-1)为北部洛泽河河谷和东南部二塘河河谷温和湿润气候区。北部河谷海拔1200~1900m,东南部河谷1710~2000m。该区年平均气温11.6~14.0℃,夏季(6~8月)平均气温18.5~20.0℃,≥10℃的积温2800~3800℃,年日照时数1400~1600h,年总降水量930~1200mm。该区冬季多阴寒雪凝天

  气,夏半年温和多雨湿润,二塘河流域初夏多大暴雨,常出现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该区沿岸山坡应大力发展核桃、板栗和生漆等经济林,以经济林代替水土保持林,防止山洪爆发和遏制石漠化的发展。2)第二个亚区(Ⅲ-2)为南部河渡河河谷和西南部哈喇河谷温和湿润气候区。可渡河河谷海拔1280~2000m,哈喇河河谷1700~2050m。该区年平均气温12.0~16.4℃,夏季平均气温18.5~22.0℃,≥10℃的积温3000~4650℃,年日照时数1500~1850h,年降水量800~950mm。该区为乌蒙山南麓,由于高原面和北部山脉的屏障,不易受冷空气的影响,冬半年多连晴天气,雪凝天气少,冬季温度比北部同海拔高3~5℃,该气候区的山坡多为南坡,冬半年太阳辐射近于直射,光热条件为全县最好;夏半年温和湿润、晴雨相间,阳光和煦、光热水条件匹配适当,植物光合效率为全县最高,最利于温带水果、干果、药材的生长,特别是在海拔1800~2000m的山坡常为山腰暖带,霜寒害轻,利于温带水果、干果、药材的越冬。该区由于气候适宜,应大力发展精品苹果、梨、核桃、葡萄、猕猴桃、花椒、山渣、生漆等经济果林。海拔1800m以下地区可大力发展柑橘、葡萄等水果。3)第三个亚区(Ⅲ-3)为海拔2000m以下的海田和水西河河谷半干旱气候区,该区的海田位于威宁县西南,四面为高山环抱,常受下沉气流的影响,故雨水较少,与西北的水西河河谷同划为半干旱区。该区年平均气温12.0~16.0℃,≥10℃的积温3000~4300℃,年日时数1600~1850h,年降水量570~780mm。在海拔1800~2000m的地区,山坡适宜发展精品苹果、梨、核桃、生漆等经济果林。在海拔1800m以下地区可大力发展核桃、杜仲、山茱萸和花椒等经济林。河谷区存在问题的共性是人口密度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有很多山坡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干旱严重,山地石漠化还在加重,存在严重的生态恶性循环。为改造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应充分利用河谷区热量好的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果林,用经济林代替水土保持林,增加森林覆盖率,控制水

  土流失,遏制石漠化发展。对贫瘠的土地和耕地应大种绿肥,耕地应采取绿肥-烤烟和绿肥-玉米轮作模式。河谷地带应采取秋冬绿肥—油—菜—豆、春夏番茄—玉米—烤烟轮作模式,耕地宜采用四季常绿的耕作制;并改传统耕作为绿肥聚垅免耕,缓坡地种植绿肥环山聚垅免耕。这样既能控制水土流失,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又能增加收入。4气象灾害对威宁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据民政局资料统计,威宁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90%。陡坡地区大雨夹冰雹会引发泥石流灾害;干旱则会使农作物枯萎干死,重者会赤地千里,还会引发森林大火;霜灾和低温会使果树、作物受冻害而减产。近10年来,威宁县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1.327亿元,其中,2008年达3亿多元,相当于全县2a的财政收入。所以,对气象灾害的预防要高度重视,搞好超前预防和临近防御对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4.1冰雹和暴雨近20年来,威宁县的冰雹灾害有所加重,重雹灾年占45%,几乎2a一遇,重雹灾年经济损失在4千万元以上。威宁县从1951年以来,前36a即1951-1986年为多雨期,年平均降水量为967.4mm,平均每年有暴雨1.5次;1987~2009年转为少雨期,年平均降水量825.9mm,平均每年暴雨只有0.8次,但乡镇的单点暴雨增多;特定小流域如二塘河流域和哈喇河流域的大暴雨增多,这是因为这2个流域生态失调,空气热量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极不均匀和特定地形复合抬升及地形正涡度环流造成。近20年来,洪涝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仍居第一位。4.2旱灾威宁县有“三年一重旱,五年一大旱”之说,这是由于威宁县受东南季风影响晚,一般从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东南季风自东南向西北推进,东南部的二塘河流域4月下旬进入雨季,中部5月上旬至5月中旬进入,西北部要推迟到5月下旬至6

  月上旬。就中部而论,有56%的年份5月15日以前进入雨季,有44%的年份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雨季。西北的水西河谷要到6月上中旬才进入雨季。所以,威宁县的春旱特别重,中部有34%的年份春旱严重,19%的年份发生大旱;近20年来,夏旱和伏旱也有所加重,高原面30%的年份有夏旱,20%的年份夏旱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西部水西河谷(中水-玉龙)通常冬春夏连旱,夏旱频率为50%。2009—2010年是秋、冬、春初夏连旱,是百年未见的特大干旱,西部部分森林成片枯黄,马铃薯、玉米出苗推迟,缺窝断行严重,70%的地方人畜饮水困难。据统计,近20年来旱灾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跃居第二位。4.3低温霜灾威宁县春季晚霜、初夏冷涝和夏末低温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位居灾害之首,80年代位居第三,90年代至现在位居第四位。近20年来只有10%的年份夏末低温较重,比60年代至70年代减少了20%。夏末低温虽然不破坏生态环境,但影响国计民生,也应提前预防。5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对气象灾害的防御,应以预防为主,必须加强以绿色工程为主的生态建设,要加大生态建设的超前投入,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增强生态意识,搞好全面规划。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要增强生态意识,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拯救生态环境就是拯救自己的重要性。二是搞好坡地退耕还林护林的生态建设。各村都要搞好山、水、林、田、路、草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注重效益。对于25°以上的坡耕地和整坡面>25°类似梯土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按生态规划造林,耕地和林地恰当配置,特别是石旮旯地和石山周围及高原面风口地带,更要造好防风林[2,5]。造林要以经果林为主,海拔高的地区种植速生用材林为主,乔、灌、草相结合,搞好造林、护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对于坡面水系工程,必须沟、池、塘、窖配套成龙,形成长藤结瓜,

  变急流为缓流,延长山洪汇流时间,使降水径流能量分散均匀释放,山洪不易形成。三是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要坚决执行水土保持法和环境保护法,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植树造林,按生态规划造林,是预防各种灾害的主要战略措施,耕地和林地要恰当配置。四是搞好人工防雹,这也是减轻冰雹风灾的有效办法。五是大力开发气象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威宁县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均为全省之冠。据气象局观测资料推算:海拔在2250m的地方全年有风能和太阳能的有265d、2300m的地方有270d、2450m的地方有290d、2650m的地方有320d、2800m的地方有350d有风能输出。据风能输出公式推算:一个8m直径的风力发电机,在海拔2300m的地区,1年可发电1.22万度;在海拔2450m的地区可发电2.4万度;在海拔2650m的百草坪可发电5.5万度;在海拔2800m的西凉山可发电7.03万度。由此可见,威宁县的风能资源是很可观的,值得开发。目前在威宁农村能源紧张,森林植被尚未恢复,生态环境还很脆弱,随时有恶化的情况下,大力开发太阳能和风能,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煤的开发,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1]裘伟将.气候资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阎凌云.农业气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3]赵春雨,王颖,张玉书,等.近50年辽宁省作物生长季气候条件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灾害学,2009,24(4):102-106.[4]郭安红,李森,赵秀兰,等.2009年夏季气候对农也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9(4):632-634.[5]宗晓鸿,孙卫卫,朱霞.沾化县气候变化及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9(21):236-237.

  

  

推荐访问:威宁县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宁县 环境管理 现状